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

(2018-11-15 07:13:2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论坛

新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

新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说过:“世界上有四种教育家:一、政客教育家,借教育以图政治上之活动;二、空想教育家,有空想而未能实行;三、经验教育家,以经验自居,不肯研究理论;四、科学教育家,则实用科学以办教育者。”

在这四种教育家中,先生推崇成为第四种教育家,然而,当时社会只有政客、空想、经验三种,不知后世有没有发生改变。事实上,在于漪先生的语文教育观中,就开宗明义地以陶行知的话为引用语,可以想象,成为第四种教育家之难,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放眼整个世界,真正的教育家都能够甘愿寂寞,在自己的园地里用科学的方式来辛勤耕耘,进而绽放出奇异的花朵来。

可以说,想要成为前三种教育家,只要走上行政之路,恐怕不是什么难事,为啥呢?许多学校教育政策,不都是搞拿来主义,完全可以忽略教育实际,自我杜撰,再加上媒体地吹捧,就像江湖术士那样,变得神乎其神起来,想不成为教育家都难。事实证明,在现在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想要成为第四种教育家,不是不可能,但需要更加坚定的信仰,保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慢慢耕耘,才有可能渐渐炖出一点味道,久而久之,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许多自称为教育家所著之书,读下来不知为什么似乎总缺乏一点厚度与深度,十之八九都是勉勉强强地混搭,无非是新瓶装老酒,实在没有多少创意。陶行知认为一流的教育家应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正因为此,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都是需要有胆量的人去完成。

问题是当下教育在考试指挥棒的约束下,渐渐没有了活力,慢慢变成了考试加工厂,想要走出一条创新的道路来,恐怕要有吞天的勇气,恐怕十之八九都会被上面的管家婆婆折腾得志气全无,毫无半点创造与开辟之精神气质了。

有时走在校园里,我们似乎悬在半空中,上不能摸天,下不能着地,不知到底应该向何处行走,才算走上了真正教育家之路。亏得在乡间僻壤之地,没有过多地被世俗所污染,总算能够在难为之教育中有着一点点发现,愈是如此,愈是发现需要做的事业实在太多了,自然不敢有丝毫松懈,每日早出晚归,不为别的,就是希望能够寻找出真正适合孩子们的教育之路来。

教育之路千变万化,一批批的孩子,都在考验着自己的胆量与智慧,如果过于乐观或者拘泥于经验,十之八九都是灰溜溜的失败者。也许有人说,教育家是需要行政部门认可的,我却认为真正伟大的教育家,他们敢于到水深火热的环境中去寻找出路,而不是站在高高的台子上唱戏,看上去调子高得不得了,可事实上,下面又有多少人能够懂得一二三呢?

教育家应该像希腊神话里的安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产生能量,绝不是搭建空中楼阁在一边忽悠世人。不是有许多所谓的教育专家,他们四处吹嘘,似乎无所不能,等到真正见了真佛,实在没有多少伎俩,只能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吗?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想要做政客、空想与经验型的教育家,只要善于交际,未必难道哪里去。新时代真正需要的恰恰是愿意走在教育一线,实实在在的科学教育家,他们力缆狂澜,遇到挫折绝不退怯,而是灵活变动,玩出一个大大的教育世界来。

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陶行知……这些伟大的教育家,他们绝不会脱离教育一线,而是主动靠前,真正意义上去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搞所谓的行政命令,推行一些自以为是的政策,搞得下面乌烟瘴气,实在是太不地道了。教育之实践不是盲从,需要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去认真摸索,找到属于孩子实情的教育之方法来,如果不能坚定不移地学习古今中外之教育理论知识,恐怕再怎么聪慧之人,都不会走多远。

学习教育理论,有时容易自满,似乎读上几本书就能够成为一流教育者了,殊不知,教育之实际问题,有时一些理论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的,需要实践者灵活变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长篇大论固然是一种能力,但变成口无遮拦,不维护真理,恐怕空若悬河也在无形中增加罪孽。不是有一些挂着头衔的教育家,他们不敢在家门口吹嘘,只能到外地去忽悠,亏得中国地大物博,似乎没有多大的危险。实际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距离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只不过底下学习的人,已经习惯了台上人的话到底几斤几两,自然不会过分当真,又怎么愿意去管什么闲事,揭穿什么呢?

如果想要评判一流的教育家,我们首当其冲地底线就是有没有坚持在一线教育教学,不管过去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都不能突破这一底线。在将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校长,他脱离一线教学岗位已经十来年了,不知什么原因又回到学校,恰巧在一次测验中,一个班级的一门学科不怎么理想,自然会变成批评的对象。那位老校长就说道当年自己的教学如何一流,这样的成绩简直大逆不道。老校长可能有些激动,就主动请缨,去带班,哪里知道,一个月下来,再次考试,竟然比原来更加糟糕,可以想象,多么尴尬呀!

事实证明,教育经验只不过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如果老是唯本本主义、经验主义所左右,而不是实事求是地走科学教育之路,无论是谁,都会走麦城,出现老校长的尴尬。教育长河奔流不息,教育之人自然不敢有丝毫怠慢,只有不断精进,坚定不移在一线耕耘,才能让自己的发现更加接近真理。

“这样做,对吗?”,在取得成绩时,不妨问问自己,有没有更加合理地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必要再在原有基础上给予完善,扬长避短,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发现路漫漫其修远兮,任何时候都不敢掉以轻心,否则,又怎么对得起渴望进步的孩子呢?

哎,只有向苏霍莫林斯基、马卡连柯、陶行知、于漪看齐,我的心似乎舒展开来,一个人仿佛在瞬间长大,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作为呢?(钱永华  图片摘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