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校园欺凌到底从何处着手?
教育绝对是长期的过程,决定了顶层设计的延续性与创造性,校园欺凌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教育者都马虎大意不得,随时都在影响着孩子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如果不能构建一个人温馨与幸福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就会给社会培养合格的未来公民制造许多麻烦。
学校固然需要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失去了温馨与幸福的环境,恐怕课堂上鹅嘴说成了鸭嘴,都会无济于事的。抓好校园欺凌工作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儿,需要学校上下整体联动,社会各界全力支持,教育主管部门政策上给予帮助。
我们知道校园欺凌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化造成的,可以说,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直接影响了家庭的温馨与幸福。如果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大功夫,全力以赴打造和谐社区,构建五好家庭,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温馨与幸福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可以说,家庭的温馨与幸福是孩子得到高尚品格的关键,校园欺凌只有从和睦家庭的构建做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孩子绅士化,而不是野蛮不讲理。
当然了,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一定的过程,我们没办法决定,作为教育者,只能从和谐校园着手,防患于未然,最快速度解决孩子之间的纠纷,而不是不闻不问,等到事情发生之后,才想着去做什么马后炮。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存在校园欺凌现象,一旦管理松懈,没有构建孩子思想之魂,就有可能形成大大小小非正式群体,带来的结果就是无所事事的孩子变多,自然会制造许多矛盾。孩子的思想工作一刻都不能马虎,千万不能眼里只有分数,忽略了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我们往往会培养出自私自利之人,似乎一切只有以自我为中心,想来又怎么可能与别人和谐相处呢?
孩子之所以存在自私自利之心,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有关系,一方面,大人本身就自私自利,干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生怕别人得到了什么便宜,一旦别人成功了,又会酸溜溜地犯红眼病,另一方面,孩子的父母往往是独生子女居多,当然了,不仅有着爷爷奶奶宠着,更有外公外婆惯着,似乎得到最好的是理所当然的。许多喜欢欺凌弱小的孩子,往往都是生活在特殊家庭,存在不正当的教育,一旦情绪失控,就会出现以暴力来达到目的的丑恶行径。
不是经常在网络间看到什么小屁孩在厕所里怎么样使用暴力行为,究其原因,不就是弱小的孩子没有满足其私欲吗?校园欺凌现象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学校管理存在盲区,如果不给予把漏洞补上,就有可能酿造大的悲剧。
能够欺凌弱小的孩子,他们的反侦察能力并不差,才不会在光天化日之下干什么坏事呢?常常会寻找可能存在的盲区,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尽管有人对教室内外安装摄像头非议较多,但是从校园欺凌上看,无疑是产生了无形的震慑力。作为学校教育者与管理者,要多在监控上做文章,如果不闻不问,就会让摄像头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一旦校园内绝大多数地方都没有了欺凌的可能性,作为教育者与管理者,我们有必要到可能存在的盲区去巡视,去的次数多了,那些想要欺凌别人的孩子也会打消念想,渐渐地,整个校园就会变得和谐与幸福起来。
《孙子兵法》曰:“攻战为下,攻心为上”,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我们仅仅依靠摄像头还是不能解决,只有从源头上去寻根问源,才能彻底地让校园变得温馨与幸福起来。安装摄像头,加大巡视力度,这些都不是根本,根本在于人的思想如何去引导。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有必要结合实际去设立一些规章制度,做到有错必究,有欺凌事件必给予惩罚,从而建立彼此相处的红线,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校园欺凌问题上,我们固然需要像西医那样,把一切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还需要如中医一样,从整体上去思考,到底如何营造温馨与幸福的校园环境。
约法三章,而不是孩子心中无法,当然免不了要做无天之事。学校从规章制度做起,让广大师生明白,什么事儿该做,什么事儿不能做,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暴力行为,营造孩子们学习与生活需要的和谐环境。为什么许多教育者苦口婆心地处理一些欺凌事件,却效果弱微,就在于学校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做到触犯底线,就得受到处分与惩罚,当然会屡错屡犯了。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用好学校政策,时刻观察班级存在的动态,及时处理孩子中间可能存在的纠纷,而不是等着事情发生了,再想着如何焦头烂额地处理。可以说,优秀的教育者,绝不会把学校规定的班会课挪为他用,而是根据班级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个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活动,让一些不良的思想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学生就像一张白纸,社会与家庭到底着了什么样的颜色,我们无法做主,但到底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作品,教育者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教育者在孩子成长问题上千万不能绝望,而是精神引领者,时刻点亮希望之灯,让处于困惑中孩子得到前进的力量。事实证明,许多存在暴力倾向的孩子,他们就是大人之间矛盾冲突的牺牲品,可谓是又可怜又可嫌。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我们都有必要成为学校规章制度的宣传者、解读者与执行者,又是思想教育的引领者与孩子成长的帮助者。一旦孩子看到了成长道路的希望,学会了无私与奉献,拥有了善良与正义,又怎么可能走上欺凌弱小的不归路呢?
当然了百密一疏,无论怎么管理,都会有极个别孩子不能控制自我情绪,受社会上不良的习气影响严重,往往会找到一点点缝隙来欺凌弱小。作为学校,面对存在的校园欺凌事件,我们不可以姑息养奸,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就得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给予什么样的惩罚,让校园上下都存敬畏之心,让校园欺凌的念头都消失殆尽。
校园无小事,事事需要我们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刻发现问题,多在制度、管理、思想教育上做文章,让校园欺凌成为人人讨厌的过街老鼠,试问,思想纯正了,无事生非的现象没有了,学习又怎么可能上不去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