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可救药”到底为哪般?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孩子“不可救药”到底为哪般?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知什么时候,许多教育管理者会在大会小会上叫嚣,似乎孩子的错永远是老师的错一般。我曾经信之不疑,等到读到《论语》,孔子面对宰予在大白天睡大觉,还是情不自禁的喊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器,否则孔夫子也不会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人世间存在“不可救药”的孩子呢?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不存在理想的学生,可教育的悲剧就在于老是以理想的学生来憧憬着现实应该怎么样,等到现实梦碎了,只能躲在阴暗的角落自哀自叹了。
一个人的成长是复杂多变的,只要有一根细小的线出了点问题,说不定整个世界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人生往往由无数个偶然最终走向了必然,多少人没有在应该的时间干应该的事儿,得到的只能是懊恼与无奈。不是有多少孩子,走进社会,四处碰壁,才想着在学习的时候哪怕稍微努力一点点,也不会让现在的生活怎么样的糟糕不堪了。
孔夫子从事教育本来不是自己的最终理想,为啥呢?老人家骨子里渴望“达则兼济天下”,只不过没有伯乐的赏识,周游列国,过着丧家犬一般的生活。亏得有一大群弟子陪伴,否则不知会出什么样的乱子呢?“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夫子与弟子不完全是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父子之情了。陶行知先生认为成为人师有必要“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夫子与其所在教育弟子,不如是在阐述与呼吁社会要推行周公之道,即仁爱之政,可惜的是,社会没有人愿意倾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后世之人了。
可以想象,宰予大白天睡大觉,又怎么可能明白夫子之真意呢?可以说,夫子说出来的“朽木不可雕也”不过是自我情绪的发泄,等到理性起来,一定会重拾教育之信念,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传至后世之人,否则怎么会有儒家之思想呢?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者想要让“不可救药”的孩子从教室里消失,就应该与夫子一样,保持人生的理想,哪怕山穷水尽,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有可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说的是一个孩子哪怕天资再怎么糟糕,只要教育者心存信念,一点一滴地给予帮助,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会得到一定的进步。我想,宰予在大白天睡觉,夫子义愤填膺,可是只要宰予取得了一点点进步,夫子也会欣欣然,乐以忘忧的。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理想主义者,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面临的处境再怎么糟糕透顶,都不能失去对孩子成长的希望。
人活着之所以能够幸福,就在于希望之光的普照,如果教育者对孩子彻底失去了信心,可以肯定,哪怕不是“不可救药”的孩子都会“不可救药”起来。皮革马翁效应,说的就是理想往往能够产生奇迹,只要心存信念,什么事儿都可以发生。孩子的教育本身就是奇迹发生的过程,一些“不可救药”的孩子在教育者的热心帮助下,一个个重拾自信,渐渐有了学习与生活的底气,当然会放飞梦想,走向成功的彼岸。一个孩子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福,如果教育者们都能心存希望之光,不轻易抛弃任何一个孩子,就会给冷冰冰的校园送上温馨与幸福,到时又会有多少孩子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教育不成功都特别困难。
教育者的信念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走向,如果选择了放弃,可以肯定,就算是天才都会变得平庸与愚笨起来。教育者举起希望之火,孩子的“不可救药”会有药可治,毕竟方法总比问题多。问题是,教育往往显得急躁不安,我们老是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什么都想着齐头并进。孩子们经过一次次的筛选,只要稍有一点闪失,就会从悬崖上摔下来,成为人人唾弃的对象。许多孩子之所以“不可救药”,可能就是因为生活中存在一件伤透了心的事儿,所有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进而扭曲了灵魂,走向了人生之对立面,哪怕再怎么智力过人,也会学不出所以然来。一些孩子上课之所以闷闷不乐,呵欠连天,就在于失去了生活之希望,愈是如此,愈是如听天书一般,久而久之,一问三不知,教育者修养再高,恐怕也会与夫子一样喊出“朽木不可雕也”的话来。
事实上,许多孩子之所以“不可救药”,与家庭有着必然的联系。《三字经》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一个人的成长决定于成人世界所带来的影响,更寄托于自我之觉醒,如果成人世界不能给予力量,就会给孩子的成长道路送上西北风,愈走愈是冰凉,最终滑入无底的深渊。现在的生活是处于大工业网络化时代,一切都在竞争,如果孩子的成长得不到来自家庭的理解与帮助,就会在竞争中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只要出了一点点岔子,父母亲给予的不是帮助和安慰,而是责骂与嘲讽,难怪每逢考试之前,许多孩子辗转反侧,不知未来会发生什么。
教育处于焦虑不安之中,孩子的生活处处有地雷,随时都可能炸得粉身碎骨。如果孩子的家庭能够变得理性起来,不要老是瞄准别人家的孩子,学会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相信,再怎么悟性差的孩子,都会得到一定的进步。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要老是以单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一群孩子,学会评价的多元化,相信,只要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舞台,你一定会得到不同凡响的回报。
分数就像绞肉机,正在扼杀许多孩子的灵性,变得不可救药起来,等到时光飞逝,不知多少孩子对生活与学习失去了希望,试问,未来的世界能够得到温馨与幸福吗?教育无小事,“不可救药”孩子的药方到底在何处?恐怕不能弃之不顾,有必要如中医救人一样,整体联动,才能让教育之奇迹在人间发生。
救救可怜的“无可救药”的孩子!(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