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到底何为方为正道?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学而优”到底何为方为正道?
自从孔孟之道盛行以来,学而优则仕成为天经地义之事,似乎只要学习优异,就能变为官老爷,为所欲为。读书人到底为了什么?封建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博得个封妻荫子,可以尽享天年。当然了,儒家思想强调立德、立言、立功,骨子里剖析,无非希望广大门楣,世世代代都能享受国家之俸禄,不要过着平头百姓的生活。
吴敬梓先生在《儒林外史》中写了周进与范进两个知识分子,不就是一朝考上了举人,做了老爷,马上草鸡变成了凤凰,从此衣食无忧了。可悲的是,能够成为考试幸运儿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不过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无论是蒲松龄笔下的一些读书人,还是鲁迅描述出来的孔乙己,都过着糟糕透顶的生活。之乎者也,子曰诗云,无非希望考出一个功名来,自己可以世世代代都成为官老爷。
也许封建社会统治过长的缘故,国人希望“学而优则仕”似乎一直盘旋于心中,无论是官老爷,还是学术专家,走到哪里,荧光灯就会聚焦到哪里,又有谁不乐意而为之呢?当然了,如今的世人不仅仅学而优则仕,还希望优则富,无非成为人上之人。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的目的在许多人的骨子里就是比别人高人一筹,不希望被别人踩在脚下。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许多家庭,往往会勒紧裤腰带,也要让自己的娃娃得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就是能够出人头地,真正享受读书带来的福利。
什么学区房在高价上下不来,什么择校热从来没有温和过,什么补课风从来就没有停息过,什么高考状元一落地整个地区都地动山摇……一切的一切都在诠释着“学而优则仕”。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学而优就在于让自己的生存状态得到根本的改变,难怪有许多家庭,因为子女的学习有了出息,所以不再是贫困之生活。有时造化弄人,一些学而优的孩子,一旦走上了权力部门,可能是贫穷的日子过多了,竟然不顾国家之法律,在升官发财上铤而走险,最终锒铛入狱,不亦悲乎。人生之教育,到底是不是“学而优则仕”?我想,很显然就算得到了一时的辉煌,如果不能坚守做人之底线,恐怕就会滑落到可悲的地狱之中,成为社会的害虫,那才是一个民族之不幸。
“学而优则仕”,我们的许多大人在教育子女时,不是在一味地强调,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有好的前途。实质上,前途到底是什么,许多大人并没有认真解释清楚,难怪孩子们长大后,走上了工作岗位,只要遇到了一些繁琐之事,就会心烦意燥,似乎与想象中的未来不怎么相同。我想,“学而优则仕”演化成了可悲的是“学而优”则享福,而不是对社会有所作为,违背了儒家所提倡的“立德、立言、立功”之三不朽。
殊不知,儒家的“学而优则仕”绝不是享受国家之俸禄,过着奢靡之生活,而是背负天下之责任,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仕途不应该之图享乐,而应该成为改造社会的主力军。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学而优则仕”,就有可能让国家养了一大批自私自利的闲人、小人。
陶行知先生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为什么要做人中人呢?不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意义上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成为社会改革的实践者,让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吗?如果“学而优”不能做到服务于广大人民,而是尽想着人民币,就算官做得再大,生意做得好,恐怕都会危害老百姓,成为人人喊打的社会毒瘤。
“学而优”不在于成为“人上人”,而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成为行家里手,成为“三百六十行”真正的状元。为什么“中兴”这么大的国有企业,愣是生产不出“中国芯”?不是国人没有能力,而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我们的人才是不是在谋取高位与赢得财富上想尽办法,而不是在自己的领域里追求精益求精。试问,国家不能培养各个领域真正的高端人才,在面临外国政府的政治压迫之下,难免会捉襟见肘,手忙脚乱。
有人说:“中兴”事件早点发生不是一件坏事,我想,至少提醒了社会有识之士,仅仅空谈救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应该在核心技术上真正有所作为,才能实现科教兴国之目的。我们的教育要勇于担当,从自我改变中真正扭转当下唯分数论的尴尬局面,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孟夫子提倡的“集天下英才而育之”,问题是,天下英才到底是不是国家之栋梁,我们似乎没有多少标准去衡量,不过是鲤鱼跳龙门,沫猴而冠罢了。真正之天下英才应该是不拘一格,能够把每个人的潜能都发挥出来,做到人尽其才,方不枉费造物主之心血。
陶行知先生认为,不当的教育思想与行为可能让真正可能成为爱迪生、瓦特的人变成一个个可怜的仲永。只有根据不同的人的特点量体裁衣,做到猴子就应该会爬树,鸭子就应该会游泳,而不是猴子在水里挣扎,鸭子在树下哀叹。教育之人才,不拘一格,如果老是抓住全才不放,恐怕很难出现像钱钟书之类的大师。我想,全才的关键在于中、高考制度,老是以综合分说话,只有赢得高分,才能到相应的学府去深造,殊不知,术业有专攻,如果不能让相应的孩子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恐怕只能埋没许多可能成为爱迪生、瓦特式的人才。小原国芳强调全面教育,但绝不是以分数来说话的,而是在培养一个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
人才的培养应该不拘一格,人才的素养应该一视同仁,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让未来的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立足之地,成为社会所淘汰的对象。毋庸讳言,“学而优”到底何为,我想,只有勇于担当,在本领上精益求精,不断开拓进取,完全忘记个人之得失,才能如屠呦呦一样,给人类带来莫大的贡献。(钱永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