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读书天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生感悟 |
人间四月读书天
天光云影共徘徊,人间四月痴读书,教育者如果不抓住美丽春光读书,就有可能荒废美好时光,等到夕阳西下之时,再想着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书几乎正在成几何级数地变多,我们就像掰玉米的小猴子,左顾右盼,不知到底该怎么办,往往翻了一本,又丢下,有没有看出点滋味,隐隐约约,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个烦躁的时代,殊不知,一个人找不到散乱的灵魂,想要唤醒生命的力量,恐怕就难比登天了。时代需要坚守安宁之心的人,绝不是在潮起潮落中迷失方向,搞不清楚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人心之浮躁,来自于生活的复杂多变,只有咬定青松不放松,才能透过迷雾看到更加精彩的世界。读书之人,可以忘记尘世的是非曲折,变得淡定起来。书里书外,物是人非,灵魂深处,时刻都需要精神滋润,如果没有了书的世界,就会惶恐不已。不要忘记,书的世界包罗万象,需要有心人去涉猎。
古之圣贤之人,绝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典籍可以选择,往往在只言片字中悟道,常常能吟唱出天地之间的真谛。书来自于大自然,我们老是钻在故纸堆里,不能自拔,恐怕会远离真理,就像走入迷宫,似乎看不到前面的路,反而会愈加恐惧起来。家藏万卷书,我们不由得得意忘形起来,殊不知,书外有书,人外有人,只有兀兀穷年,才能品尝出个中之滋味,正如陶渊明所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真正读书的人,躲进小楼成一统可能不太现实,需要从生活中获得灵感,看透自己方是王道。书之本源来自于生活,朱熹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读书之人不热爱生活,又怎么可能在书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呢?
书到用时方恨少,生活的种种困惑需要大量地读书来给予作证,如果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希望,读再多的书又有什么用呢?阳光、幸福,生活从来不缺乏精彩,关键是人在忙忙碌碌中常常忘记了自我灵魂之调节,哪怕读再多的书,恐怕也会无滋无味起来。
教育者读书绝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在生活中维系灵魂的纯洁,让幸福的世界永远那么的温馨与快乐。人生本来就是一部大书,需要一辈子去悟道,才能在一点一滴中寻找前进的力量,把周围的世界经营得更加美丽。走进大自然,在四季轮换中,我们不需要被情绪所左右,只要有一丝的温度,都要找到生存的希望,又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呢?
大凡人活在世上,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就像飞机起航,只有逆风而行,才能展现最美的姿势。读书与生活并不矛盾,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看到错综复杂事情背后所隐藏的规律。我们常常抱怨生活的重复与枯燥,殊不知,读书之智者,往往能在重复中找到特别,待到山花烂漫时,又有谁不感到一丝的幸福呢?
教育者在读万卷书时,不妨问问良心,到底有没有在意生活之变化,做到轻重缓急,方可以成为孩子们前进的指引者。我们常常恨不得一天之内把一辈子所有的事儿都做完,如果是这样,还需要更多的时光干什么,一生之中,最难相处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书的思想如天上的云彩,变幻无穷,学会积极向上地看待,往往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世界里找到希望之曙光。
人的淡定就在于立志,不要老是抱怨别人怎么样,有时,读书不在于了解别人,而是在意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书里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看出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高尚者绝不会选择低俗之书,往往喜欢与智者心与心的对话,低劣者如果碰上了高贵之书,说不定耳濡目染,变得高尚起来,否则,经典之书怎么会净化人的灵魂,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起来呢?
人生就是在长跑,邂逅于智慧之书,你就不会懈怠于生活,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选择了大写的生活。人生就是在十字路口徘徊,没有现成的路可以走,如果不能保持睿智的头脑,安宁的灵魂,往往在狂躁中失去了生活的准则,愈是忙碌愈是乱七八糟的。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读书就像在集聚日月之精华,采集天地之灵气,不会在尘世中走了许多路,却无法得到真正的艳阳天。
读书之人,不一定以读多少书为荣,而有必要从书中悟出了多少智慧才己任,只要心中有人生一部大书,哪怕一辈子读了一两本书,也未必不能干成大事,否则,赵普也不会因为一部《论语》逍遥于天下。天道在于人的灵魂时刻不忘在生活中寻找幸福的能量,如果读书完全是为了虚荣,可以说,读的再多,只能是累赘,相反,读书为了更好地生活,哪怕读再多的书,往往会乐以忘忧。
书之世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需要一个人对时代怀着满腔的憧憬,而不是被世俗的压力折磨得弯了腰。一箪食,一豆羹,乐以忘忧,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物外之趣。滚滚红尘,花开花落,生命在四季轮回中洋溢着精彩,只有书香气十足,才能登高山,观无限风景。岁岁年年,年年岁岁,读书之乐,如宇宙间永恒之能量,让每一天都变得精彩无比,思想之树一旦开了花,又有什么担忧不能结出丰硕果实呢?
春暖花开之时,生活就是一部大书,我们在读智者之书的同时,不要忘记从生活中探究智慧,找到生存之力量,进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又何乐而不为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