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正亦邪的皇家御猫

标签:
杂谈 |
分类: 谈天说地 |
亦正亦邪的皇家御猫
——观电影《妖猫传》的一点启示
如果说写一只猫并不怎么神奇,但容纳一部人世间伟大的爱情,故事就会跌宕起伏,让人难以忘记。一只亦正亦邪的大黑猫,在夜黑之时,闯入富豪之家,走上了复仇之路,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在观看《妖猫传》之时,满腹狐疑,就像闯进了深邃的宇宙黑洞,既恐惧又满是好奇。
在故事的开头,一切被黑猫杀死的人都是无辜者,到底为什么会如此,就像池塘里的鱼儿,至死都不明白,自己的死亡来自于眼睛的丢弃。黑猫杀人,喜欢攻击人的眼睛,与开始给了别人好处,只需要一条鱼的眼睛一样。有悖常理的要求,猫喜欢鱼,为什么单单喜欢鱼的眼睛,故事变得又有悖常理起来。
电影始终在过去与现在中穿插,在恐怖与美妙中旋转,在死亡与爱情中延续,如果不能跟着情节去走,说不定就会陷入泥淖,步入迷宫,找不到出路来。一只恐怖的黑猫可以静静地闯入王宫,杀死君王,又可以明目张胆地在平常官宦家杀人,到底是谁给予了能耐。在风高月黑之时,这只可怕的大黑猫化身女人在屋檐顶上吟起了李白的“云想霓裳花想容”的美丽诗句,混杂着恐怖的气息,就像杀人恶魔在作案现场留下了美丽的图画一样,如剑砍下去,滴的血变成了朵朵梅花一般。
极乐之宴,似乎是一切线索的来源,白居易,这样的大才子,与到唐朝来寻找生死秘籍的驱邪师空海一道,愈是接近真相,愈是为杨贵妃之死而不甘。一个女人,天生丽质,注定了自己是大唐的灵魂,可又成了无辜的牺牲品,不知操碎了多少人的心,让故事本身不断绽放传奇,多少人愿意着笔。白居易多少年的心血,到底有没有写出真实的李杨爱情,黑猫知道得一清二楚,空海又何尝不心知肚明。
杨贵妃,天底之下最美的女人,在极乐之宴上,带头了多少人的心。遣唐使阿部仲麻吕,在极乐之宴上为杨贵妃梦魂牵绕,丹龙、白龙愿意成为她的守护神,可残酷的现实是她只能是皇帝的女人。尽管自己是一朵美丽的花,香气四溢,但在猛如虎的帝王眼里,不过是玩于鼓掌的尤物罢了。杨玉环,从小如林黛玉一样,寄人篱下,每天都过着战战兢兢的生活,就像弃儿白龙的命运一样。等到步入皇宫,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帝王却专注于她,可心底却未必有安全感,所谓伴君如伴虎,任何伴随皇帝左右的人,又有谁不惴惴不安呢?
一场浩劫的安史之乱,改变了极乐之宴所有人的命运,连贵妃抱着的御猫都不例外。皇权的争斗,到底是爱江山,还是需要美人,唐玄宗面临着抉择。他的两难境地需要无数人搭上性命才能步入平安,逼迫着杨贵妃牺牲自我来成就皇家的威严。黑猫报复皇家,不放过任何一个伤害过杨贵妃之人,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却又合情合理。
为什么黑猫对伤害杨贵妃的人充满着仇恨?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杨贵妃不会步入绝境;如果不是唐太宗贪恋皇权,杨贵妃更不会步入死亡;如果没有黄鹤等人助纣为虐,杨贵妃也不会在痛苦中走向灭亡。李白不承认“云想霓裳花想容”是为贵妃写的,这位大唐的伟大诗人,在极乐之宴上尽管喝得醉醺醺的,但心中却明镜似的。他明白,杨贵妃只能是皇帝的女人,别人的赞美只能藏在心底,又怎么能写出来呢?大才子的笔下美人如身在瑶台,似神仙下凡,唐明皇又怎么可能写出来呢?诗写出来,成为千古佳作,可诗人却丢掉了皇家的一席之地,带着千两黄金步入凡尘,到底是李白之幸,还是李白之悲呢?
三十年后的白居易,不知为什么,却苦苦念着杨贵妃,渴望能够写出杨李之间动情的故事,尽管故事写成了,总觉得在哪里有些不对劲儿。黑猫的出现,空海的解谜,白居易在探索的路上失落过,到底写出了什么样的故事,难道一切不过是幻术罢了。“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白居易追求的杨李真爱似乎彻底动摇了,难道李隆基爱着杨玉环不过是虚假一梦罢了。
马嵬驿,杨贵妃的葬身之地,谁想到,为了政治利益,可以轻易杀死一个活灵灵的生命呢。贵妃带着慈祥离开了人世,可白龙不甘心,他似乎听信了师傅黄鹤的说辞,满以为乱兵离开,一切都会没有什么事儿。一切都是谎言,唐明皇又何尝不知道,杨贵妃是死掉了,尽管事实摆在眼前,可白龙就是不愿意从心底接受。白龙的死与杨贵妃喝了蛊毒有直接关系,当然,白龙的身体是毁灭了,灵魂却久久不能离去,竟然与御猫合为一体,永远不愿意离开贵妃。
大黑猫——白龙与御猫的结合体,带着满腔的仇恨,毁灭所有与贵妃之死有关的人,不管是几代人,都不会放过,又寄希望白居易写出杨贵妃真实的故事,直到永远传承下去。贵妃死了,死在政治的舞台上,她是无辜者,黑猫死了,带着多少不甘,只能陪伴着贵妃步入另外的世界。阿部仲麻吕,生活在长安不愿意离去,无时无刻不在恋着美丽的杨贵妃呢?如果不是这样,笔下的极乐之宴又怎么可能如此豪华与动情呢?
白居易带着美好的梦在编织着动人的杨贵妃的故事,尽管虚虚实实,却感人肺腑,比翼齐飞,不希望死亡破坏梦中的一切。诗人绝望于真实历史的恐怖,却不愿意更改自己梦里的故事,又何尝不是白龙的心愿呢?
亦正亦邪的皇家大黑猫,带给世人的到底是什么,恐怕只有爱上杨玉环的人才能理得清头绪,却不免愁上心头。(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