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的学习力到哪里去了?

(2018-01-19 06:10:58)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论坛

孩子的学习力到哪里去了?

孩子的学习力到哪里去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转眼间,已经到了年末,我们又要在复习上较真了。可悲的是,只有复习的时候,许多老师才会明白,孩子们需要完善的知识实在太多了。如果说基础比较理想的孩子,复习还没有多少困难,但作为我们生源流失严重的学校,基础薄弱的往往占据大多数,搞得许多老师心烦意燥,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巡视课堂,可能是流感肆虐的缘故,少数孩子干脆伏在桌上,老师在台上只能摇摇头,继续复习下去。有老师说,如果我们老是在等待那些学习糟糕的孩子,对于班级大多数孩子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尽管有专家提出要分层教学,但到底如何分层教学,并没有具体的举措在哪里。

有句笑话最近特别流行,说的是教师步入复习阶段,才发现许多知识,孩子们忘得一干二净,刚开始认为不过只要向女娲补天那样,稍微敲敲打打就行了,哪里知道,随着复习地深入,才发现,更需要精卫填海了,而对着基础特别差的孩子,那只能是盘古开天辟地了。为什么许多教师转载这则笑话,从心底认同一些孩子到处都是漏洞的现象,如果没有一点点自我安慰之心,恐怕整个人都会为之崩溃。

当然了,在困难面前,我们的教师绝不会坐以待毙,而是想办法提高复习效率,说不定会有瞎子点灯白费蜡的嫌疑,但只有做下去才有可能发生奇迹。这些天,与基础薄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带着满腔的疑问,走进去了解,顿然发现,一个孩子之所以一窍不通,不完全是智力问题,而是学习力丢失的缘故。

学习力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学习动力决定的,然而,我们的一些基础薄弱的孩子,反正随处都是问题,身上的虱子多了,自然不会觉得痒了,老师的教育往往会变得隔靴搔痒,依然是我行我素。撇开孩子的家庭关系复杂,单纯地看孩子在教室里学习的情况,我发现,这样的孩子上课无所事事,往往东耳朵进,西耳朵出,只不过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罢了。

在课堂上学习力消失,应该是从幼儿园开始,渐渐养成了不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就算再简单的知识都会如浆糊般塞在大脑里,可以说,愈往后学习愈会糟糕,乃至于只要遇到新知识的学习,本能上就特别害怕,连最起码的学习动力都没有了。一窍不通的关键在于六窍都关闭了,又怎么可能学出点名堂呢?真正会学习的人,课堂上老师讲的要求会不折不扣地记在脑子里,再有针对性的训练,最终做到学以致用。许多不善于学习的孩子,常常游离于课堂之外,时不时会玩小动作、卖呆走神,如果老师稍微提醒一下,说不定还会大吃一惊。为什么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是最大限度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果在复习课上不把时间还给孩子们,依旧是老师呕心沥血地帮着整理,在一边声嘶力竭地讲解,说不定那些意志薄弱的孩子仍然是云里来雾里去的。

复习课面对参差不齐的孩子到底如何进行下去,我想,有必要不同学习层次的孩子给予不同的任务,而不是赶鸭子上架,过分强调同一个步调进行下去。孩子的学习力之所以存在较大差异,决定于平日里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习惯。如果一个孩子平日里连最起码的倾听能力都没有,又何谈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力、想象力与思维力的灵活运用呢?专注,就像太阳光聚焦于一点,方能发挥更大的能量,正所谓学贵以专,可悲的是,专注力的丢失恰恰是许多学习薄弱孩子的硬伤。只有最大限度让更多孩子参与到复习中来,让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恐怕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儿。

有效复习的关键就在于知识体系的过关以及知识如何娴熟的运用,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复习中在知识体系与知识运用上得到了进步,学习力自然会上升,学习进步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我们在孩子们知识体系没有构建之前,如果轻率地加大训练量,只能带来更大的失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必要对班级孩子的学情做充分的理解,以过关的方式来判断,到底哪些孩子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些孩子依旧需要不断构建完整知识体系。过关斩复习中的困难,就在于教育者明察秋毫,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想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许多人之所以不敢苟同,就在于面对学习力丧失的孩子,一次次的失败看不到孩子前进的希望,才会绝望地耷拉脑袋,在一边叹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孩子复习之时,无论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我们都不能倒下,就算是做可怜的夸父,心中追逐太阳之目标永远不变,说不定在披荆斩棘之中,得到哪怕一点点进步,心底也会有十二分的快乐。

复习期间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而不是抱怨孩子如何的糟糕,只有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与知识运用的娴熟上做足文章,我们的孩子学业才会得到一定的改观。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家长的身上,尤其是我们生源流失严重的学校,有时指望家长的介入可能把问题搞得更加糟糕。一方面,一些家长本来就不怎么管束孩子,任凭其自生自灭,另一方面,就算有家长管束孩子,也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不能抓住关键性问题。教育者只有身先士卒,有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伟大胸襟,才能在困境面前找到希望的曙光。

“孩子的学习力到底到哪里去了?”作为教育者,我们在走进课堂,来到孩子世界之时,不妨多问问自己,用一双睿智的眼睛去观察与思索孩子们的学习动态,不断地给予其力量,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复习工作中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灵活运用知识体系,进而获取学习的信心,从而得到更大的进步。(钱永华  图片摘自网络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手机:1595082164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