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问题班主任岂能推卸责任?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孩子教育问题班主任岂能推卸责任?
也许有人会不理解,班主任教育孩子天经地义,为什么我又要在这里啰嗦半天呢?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长期处于三天一大事,两天一小事之中,一些班主任从心底都在祈盼,什么时候不用在孩子教育的漩涡中飞来飞去。
做过班主任的人都会明白,一个班级,给你玩心跳的就是那么几位,难怪多年后,可能其他孩子忘得一干二净,调皮捣蛋的却镌刻在脑海里。尽管许多人在呼吁,什么时候班主任也可以专业化,但一般情况下班主任想要赢得孩子们的心,都要在教学上有作为,否则,教育孩子往往是苍白无力的。
正因为班主任充当是许多角色,每天有忙不完的事儿,自然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会特别疲倦。可悲的是,许多孩子似乎吃了迷药的,班主任的教育有时东耳朵进,西耳朵出,就像水里的鱼儿,仅仅是几秒钟的记忆,说不定,出了办公室大门,又会捣乱了。现在的调皮孩子,常常搞得班主任疲惫不堪,如果没有大心脏,往往会搅得天昏地暗,任凭谁都会特别累。
有意思的是,并不是所有班主任都如此累,班与班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有时,同样的学生,不同的人来做,效果也会天壤之别。多年的观察,我发现,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到底是主动作为,还是被动应付,班主任的行动方式决定了班级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作为的班主任绝不会等到问题发生了,才去做马后炮,事后诸葛亮,而是主动作出预判,防患于未然,乐得做一名幸福的教育人。
世间之事,愈是害怕,愈是找上门。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我们没有必要逃避矛盾,害怕处理事情,而应该主动观察,及时发现存在的苗头,把一切都解决在萌芽状态中。事实证明,教育不是杂乱无章的,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吵吵嚷嚷中存在一些规律。许多班主任不喜欢主动去发现、分析并记录问题,只是在等着问题发生了,才急急忙忙去处理,这种被动应付式的教育只能是愈来愈麻烦。不是有少数班主任,他们不喜欢召开班会,而是等到事情发生了,才会在班上训斥几句,到底有多大效果,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如果班主任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就会从孩子们的活动方式中理出头绪,从早到晚,面对不同孩子的不同表现,做出明确判断,往往能够把一些可能发生的想法给予消灭。巡视校园,我们很少看到班主任主动找孩子谈心,而是在一边训斥一些惹事的捣蛋鬼。事实证明,愈是愿意接触孩子,主动去了解孩子,有时会挖掘到事情背后可能存在的更大隐患。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之所以存在问题,如果仅仅处理浮在表面上的一切,就算处理了,恐怕还会接连不断地发生。睿智的班主任在事情发生之后,不会把处理事情作为终点,而是在思考,孩子发生事情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只有真正挖掘出事情背后的一切,才能从根本上处理问题。
不要老是抱怨孩子如何的捣蛋,给自己带来了多大麻烦,不妨想想,我们到底在孩子问题上走了多少路,是不是把问题的实质性给予抓住。可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是听班主任在一边讲大道理,真正帮助孩子需要从生活与学习上去寻找真正的因素,如果给予其实质性的帮助,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要看有些班主任在处理孩子问题上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殊不知,人家在背后的付出却超乎常人。我觉得与其等着事情发生,不如主动作为,反而能够真正意义上帮助孩子走上正道。
可悲的是,长期的被动式的处理孩子的纠葛,口干舌燥,教育效果却小得可怜,难免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遇到班级纠纷发生了,往往会本能把事情推卸到别人的身上,要么请家长来,要么推卸给学校,似乎与自己没有一点点关系。如果把班级的问题推卸给别人,只能衬托班主任如何的不自信,怎么样的无能,威信自然会大打折扣,班级会愈来愈乱。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不就是那几个小毛孩吗?假如不在的话,又有什么难的呢?我想,就算没有了张三,一种被动应付式的教育态度往往会产生与张三差不多的张四,只要主动作为,就算张三存在,也会改掉陋习变成正常之人。
也许有人会觉得把一切都推卸给家长和学校理所当然,一方面,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才会引起班级的骚动,另一方面是学校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班级才有可能带来混乱。殊不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德育关系,班主任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如果失去了,整个教育孩子的链条就会断裂,当然不利于一个孩子的正常成长了。
试想想,班主任把责任推卸给家长,殊不知,有问题的孩子家庭教育本来就存在问题,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本来就存在偏差,试问,孩子在家长的教育下,不是愈来愈糟糕吗?同样的,学校制定了制度,最终依旧需要班主任去解读并执行,如果事事都交给学校来处理,就会让孩子们淡化班主任的权威。一般情况下,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条例,往往会根据班主任所反馈的情况作出奖惩的判断,绝没有义务充当班主任的角色去处理问题。
睿智的班主任会主动联系家长,去实地了解孩子,与家长沟通,商量合理的教育方法,同时,借助学校的奖惩条例,给予班级孩子思想的红线,做到赏罚分明,充分利用好一切资源,让自己的工作有声有色,往往才能享受教育孩子带来的幸福,又有什么不去做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