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程改革碰上了懒散颓丧者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当课程改革碰上了懒散颓丧者
许多教育问题,一些天真主义者误以为只要走上了课改道路,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我本来也是天真完美主义者中的一员,但自从走在教学一线,发现,现实并不那么简单,许多问题往往会特别无助,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也许有人说,有什么纠结的,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我想,到底该怎么办,天地之间似乎没有多少现成的答案。也许可以从一些教育前沿理论中去寻找出路,但真正能够指引实际工作的策略却少得可怜。
当然了,经验与教训并存,在课程改革中司空见惯,也没有必要过于悲观绝望,就像眼前无路想回头,殊不知,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条条大路总归会通向罗马的。事实上,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人为,而不是过多的在于策略,只要参与者全力以赴,哪怕最简单的行为方式都会带来最大的效应。
不可否认,在长期的课程改革中,我们都会遇到一群懒散者,他们不管你是不是在奋发向上,反正我行我素,往往成为最大的阻力,让人心底不知有多烦闷。一方面,课改的执行者慵懒不已,他们觉得一切不需要改变,只要按部就班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好呢?另一方面,课改的受益者散漫惯了,似乎学习从来都不是自己的事儿,宁愿躲在被窝里,吃着油炸食品,玩着游戏,天塌下来也不会眨巴一下一眼。
如果课程改革遇到了一群懒散者,就像在前面走路,突然刮风下雨,迷了双眼,冲垮了一切,想要精进的人都难免会打寒战,开始怀疑路是不是要继续走下去。实际上,无数次课程改革之所以没有了声息,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一群乌合之众,好不容易被约束着走路,哪里知道,领头的人信念没有了,课改只能如大厦一般轰然倒塌。有意思的是,无论课程改革如何,就像向河里扔了一块石子,激起了涟漪,又会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许多课程改革的坚定支持者,他们往往带着完美的理想走在一线,就是没有涉及到“当课程改革碰上了一群懒散者”这样的看似无理又存在的课题。我想,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正视懒散者的存在,势必会带来更多的失败。
到底如何看待课程改革中的懒散者?我想,首先从人的本性来看,懒散似乎是人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东西,只有学会了战胜懒散,才能让学习与生活充满阳光。许多人特别疑惑,我为什么愿意全力以赴走在教学一线,在别人呼呼大睡时却坐在电脑前,自我反省,不就是希望在参与课程改革中得到一些真正的思考吗?有时,我们不要抱怨环境,真正能够带给自己幸福的恰恰是克制懒散,让自己勤劳起来。真的,勤劳有时不需要理由,他来自于内在的积极向上的自我激励,而不是被迫的行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上天带给每个人同样的生命,但不同的人却因为有没有勤劳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个人在行动与思考中如何走出伟大,就需要不断地勤奋向上,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否则,怎么会有“天道酬勤”之说呢?课程改革需要参与者克制懒散的习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有必要问问自己,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如果被浑浑噩噩过日子所征服,可以肯定,一辈子只能在平庸中度过。我们没办法选择条件优越的环境,但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不理想的局面。课程改革,需要坚定的理想与实践者去不断地精进,而不是在困难面前只想着自保或者唉声叹气,悲观绝望。
其次,课程改革为什么许多人不再那么热心,关键就在于没有明确的路在前面走。人的最大痛苦莫过于认识出了问题,我们在失败面前,常常不去思考如何改进,而是在千方百计推卸责任。课程改革,绝大多数人都不是主动作为者,而是被迫接受者,他们当然不可能全身心投入进去,除非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否则,十之八九都会在一丝挫折中选择怀疑,最终推出课改的舞台。课程改革的引领者们不仅自己要主动走进课堂,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而且要平等地与参与者们协作,主动交流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共同想办法,让每个参与者都有存在感与成就感。久而久之,参与的人多了,点子多了,自然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就不怕没有解决之道。课程改革最怕的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我们的目的不是增加广大师生的负担,而是贵在减负,否则,又怎么可能得到许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呢?时下,许多课程改革,无非就是教育管理者在作秀,纯粹与一些冒牌专家在忽悠,看上去轰轰烈烈,到底能不能产生实效,恐怕只有天知道。
再次,课程改革需要抓手,而不是条条框框在一边空空荡荡,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许多地方的课程改革推动者十有八九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充其量不过是岸上的呐喊者,到底有没有到水底畅游一番,恐怕谁都没有看到。为什么魏书生先生要在讲台上风风雨雨,蔡林森赋闲之后还要到永威铸就新的篇章?不就是一切改革都需要引领者真正在教育一线,而不是脱离实际,在一边空喊口号。不是有些课程改革者在台上大呼小叫,底下人不怎么在意,潜意识里不免嘀咕,说的那么简单,为什么不亲自带一个班试试。我想,课程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就在于没有抓手,带来的常常是扎手的问题。我们常常在讲与不讲之间纠结,殊不知,在学习者没有知识储备时,肆意放手,恐怕会让其愈学愈不知该怎么办,等到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的程度,如果依旧不放手,又会束缚一个人的思维,反过来又会制约其学习的动力。魏书生先生强调画知识树,不是简简单单传授一些知识,而是让学习者们自我构建知识体系,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想,讲多少,讲什么,什么时候讲,一切都要因学情而定,否则,不知道变动,就会做许多无用功。如果我们的课程改革最终能够培养孩子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相信,愈学只能愈轻松,愈有自信,可惜的是,课程改革的抓手似乎含糊不清,广大孩子只能在题海中苦苦挣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盼到头。一方面,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需要帮助孩子们学会梳理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作为课程改革的引领者,要主动设立一些方便执行者、受益者整理知识的平台。如果课程改革与知识体系的建立完美结合起来,每个参与者才能游刃有余的把握并支持课程改革。
最后,课程改革需要所有参与者及时自我反思,而不是把责任归结为外因。“亢龙有悔”,天地间,一个人学会了反躬自省,才能成就其站得更高,走得更远。不要以为胜利者就不需要克制慵懒,只有学会自强不息的人,才能不断前行。不是有些课程改革的引领者,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吃尽了苦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就是没有稳得住,在鲜花与掌声中迷失了方向,看上去幸福不已,实际上却走向了沉沦。一个真正懂得反躬自省的人,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知道该干嘛干嘛,而不是整日里在虚幻中沾沾自喜,似乎老子天下第一。只有不断从内在找原因,让课程改革得到更多的人认可并支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孩子们的学习从来都是变幻莫测的,如果不能静下心来研究,说不定就会缘木求鱼,做到因材施教,反而会走向失败。
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风吹草动,随时都在考验一个人的意志与智慧,不用害怕,敢于同懒散作斗争,多想着孩子们,又有什么不可战胜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