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到底如何才能实现完美蜕变?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新时代教师到底如何才能实现完美蜕变?
一个人想要实现完美蜕变,如蚕蛹化蝶,似唐僧师徒取经,不经历一番痛苦,很难走向新的境界。人生之苦莫过于在窒息的那一刻,你到底是不是坚定目标,一路前行,哪怕如夸父逐日,就算倒下了,留给世界的也是悲壮江河和一片桃花林。
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经历许多磨难,谁能够抓住机遇,在有限的舞台绽放精彩,谁就会实现人生完美的蜕变。不要老是抱怨上天不公,自己似乎没有多少机遇,殊不知,机遇有时在人生旅程中就那么一两次,如果你是时刻准备者,就会在竞技舞台上呼风唤雨,成为令自己满意的教育者。
新时代,我们的社会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如果没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精神气质,就会在花花绿绿的世界里沉沦,实在辜负了老天爷一番美意。教师始终处于社会的风尖浪口之间,随时都会接受来自人间的种种挑战,不想办法让自己实现完美蜕变,就会在日常工作中焦头烂额,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西游记》中,唐僧和尚为什么是取经队伍中的领导者,说白了,人家尽管本领有限,但至少目标明确,只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才算功德圆满。九九八十一难,教师在工作中不是随时都要经受社会的种种考验,不学会反躬自省,又怎么能在复杂多变的舞台上跳出最美的芭蕾舞蹈呢?
“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新时代的教师想要实现完美蜕变,基本功不能变,那就是说话写字涂鸦文章,一样都不能丢。有教研员特别为现在的新教师而担忧,普通话说不好,字写得一塌糊涂,文章更是狗屁不通,不知是怎么混出师范毕业文凭的,如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设立把关这样的环节,闹出多大的乱子恐怕只有天知道。
老中师生,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一个个成了当下教育的香饽饽,说到底就在于基本功扎实,再加上工作后的进修,成为名师的并不在少数,想来,我们不向这样的人学习,又与谁一道呢?
在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我想,一位教师想要与时俱进,成为时代华变的弄潮儿,有必要与新的世界同步,而不是故步自封,否则,想要成为孩子们喜欢、同事们佩服、家长们满意的教师,也是不现实的。
我认为新时代的教师想要披荆斩棘,开辟新的天地,首当其冲的应该成为知道分子。可能在有些人眼里,知道分子似乎是贬义词,殊不知,新时代的人,想要“两眼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完全不可能。只要我们走进网络,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信息来到你我中间,如果没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有可能与社会脱节。孩子们不喜欢一个老师只知道照本宣科,而是有机的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饶有趣味,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知道分子是一个人适应时代的前提,在大伙疯狂刷屏之时,作为教师,只有以接纳的心态来梳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时刻与孩子们探讨,你就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了代沟感。大人与孩子之间为什么产生代沟,说白了就是学习与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当然在接受知识上也会存在偏差,没有了共同语言,那该是多么痛苦之事呀!
知道分子,就是在接受信息时,不是什么都拒绝,而是在保持内在德性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尽可能掌握一些新的知识,千万百计与时代同步的同时也在与新新人类选择同步。知道分子,孩子们喜欢,只要你走进课堂,稍微提一提社会上的新的发现,恐怕你的课堂就算没有什么形式,都会带来新的气息。我想,如果没有考试,不知有多少课堂会成为孩子们的地狱,只有走进时代,认认真真做一名知道分子,才能在幸福的课堂上绽放精彩来。
其次,做教师不仅要做知道分子,更需要成为知识分子。知识,不同于信息,在于如何地构建新的生活。我们想要主宰未来,就需要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学科不同,当然脑际间构建的知识体系也不一样。许多名师心底都有一本账,什么知识该怎么处理,明镜似的。他们如庖丁解牛,绝不会拘泥于课本,而是放眼整个学科知识体系,让知识体系魔球在孩子们的传授中得到新的运用。知识分子,就在于做学问,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存者。学贵有疑,知识分子在推进人类发展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人世间如果没有知识分子的存在,又何谈进步与发展呢?我们教师想要培养新时代的知识分子,自己首当其冲的应该是知识分子。所谓教育,不过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的关系,只有教师真正意义上成为知识分子,才能培养更多的知识分子。
最后,教师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分子的层面上,想要成为大师,可能还需要达成智慧分子最高境界。人类之所以不断创造文明,就在于不可磨灭的智慧,如果我们信息的吸收和知识的学习变成了制约人智慧发展的藩篱,那倒不如不要信息与知识。许多信息的发布员和知识的储存者,看上去什么都懂,不过是拿来主义而已,有没有成为智者,恐怕就很那说了。人的智慧从何处来,那就得真正做到怀疑,而不是迷信。“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真理追求的道路上,我们不敢懈怠。伟大的课堂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碰撞出多少智慧的火花。课堂的生命力在于知识所产生的智慧,教师只有全心全意成为智慧分子,才能在课堂上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人的思维力、想象力想要转化为创造力,就在于教育者到底有没有启迪智慧,可惜的是,许多课堂,教师不过是知道分子或者知识分子,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分子,看来想要实现完美的境界,还有更多的路要走。(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