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无法畅意着笔到底为哪般?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文章无法畅意着笔到底为哪般?
咬着笔杆子,在书房里,没有心思看着窗外的一切,我想,如何才能文思敏捷,看来有必要下一番苦功,坚定不移走下去,才能在美丽的天空放飞梦想。
不知为什么,世人似乎苦于作文无法着笔,只要谈到写作,许多人头大眼花。“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须根”,有时,真正着迷于写文章的人,有时会因为一两个字,日思夜想,直到脑洞大开,欣赏得之。难怪书袋子陆游会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古今中外,凡是与写作相关的人,能够逍遥表达,到处妙笔生花,可谓是凤毛麟角。翻阅经典之作,多少都在于冥思苦想,据莫泊桑回忆老师福楼拜写作的情景,精力高度集中,每写完一页页文字,浑身似乎都在流汗。
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里指出“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尽管“满纸荒唐言”,到底是“一把辛酸泪”,没有这样的苦功夫,又怎么能够创造经典之作呢?列夫·托尔斯泰,其作品被称之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据说,老先生写小说特别在意修改,有时,需要来来回回反复修改,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以说,伟大的作家,很少对自己的作品特别满意,往往是改了又改,依旧不满意。有意思的是,一些作品已经名声在外,作者却躲在家里生闷气,满肚子地哀叹,作品误人子弟。钱钟书先生在谈到灵感时认为,灵感如电闪雷鸣,转瞬即逝,同时,想要得到灵感,有需要长期思考。不要以为牛顿会因为树上的苹果砸到了头,才发现万有引力的,殊不知,人家说过,自己的成就是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之上的。
天下没有现成的虾饼,只有经历了长期的付出,才会在偶然之间得到灵感,写出惊天动地的文章来。历史上,那些天性禀赋之人毕竟少数,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苏东坡洋洋洒洒《前后赤壁赋》,多少来自于勤奋苦读。韩愈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个人想要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出一番天地,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思考,否则,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了。《红楼梦》中精彩的一笔,香菱学诗,师傅林黛玉指点固然精妙,如果没有香菱的一番钻劲儿,又怎么可能开窍,吟出绝佳诗句来呢?无论你有着多大的天赋,都需要不断地练习,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文章不在意到底如何惊天地,泣鬼神,而在于滴水穿石,金石为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才高八斗的李白,在诗坛就是一颗伟大的星星,没有忘记行万里路,否则,又怎么可能娴熟地吟诗作对呢?我觉得,写文章,就像天上的星星,忽闪忽现,如果灵感来了,你就会文思泉涌,几万字几乎是一蹴而就。据说,莫言先生在写小说时,只要灵感来了,一天能够写出几万字来。然而,灵感女神似乎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绝大多数作者,往往坐在寂静的房间里,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就算吞云吐雾,也不知能写出啥样的文章来。
不要以为文章得之妙处是那么的随意,有时,写作者往往在苦苦煎熬,说不定写出来的文字味同爵蜡,不知所云。写文章,真的,有时就像一位老妪,面对美好的夕阳,在一旁唠叨没完,翻来覆去地说着,到底为了什么,恐怕连自己都说不清楚。钱钟书先生在短篇小说《灵感》中就讽刺了一位所谓出了名的作家,写的小说人物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我发现,许多知名度高的作家,他们往往写开始两三本小说时,文思敏捷,等到写的小说多了,自然没有了新意,只能归于平庸了。
齐白石先生到了晚年时,偶尔的一次机会,发现年轻时的绘画比现在的出色,竟然放下架子,再次试着描红。有人不理解,齐白石心底却明镜似的,一个人在成名之后,难免会听许多恭维话,忘记了继续操练基本功,就算画的画再差,别人也不会在意。同样的,作家一旦成名,能够淡定如爱丽丝·门罗的人并不多。许多人一旦被名利所束缚,就会作茧自缚,哪怕才华横溢,也会迷失方向,演绎着江郎才尽的悲剧。
有人特别奇怪,不免要问,你为啥天天写文章,明明文章臭得一塌糊涂,还在不知恬耻地写下去,不怕被人笑话吗?我想说的是,写文章有时也需要厚脸皮,不要在意别人说什么,只要愿意写。如果写文章为了虚荣,当然期待自己的作品可以如小仲马那样,《茶花女》红遍巴黎,之后不再有经典诞生。小仲马现象并不少见,许多人写了一点文字,在报刊杂志上挤出一点豆腐块,立马不知天高地厚起来。
实际上,写文章不过是一门技术活,需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绝不是飞机上吹笛子,唱高调。许多人写文章并不是生命的表达,而是奢望着如何赚取稿费,赢得更多的名声。殊不知,真正的写作来源于生活,据说,巴尔扎克,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只要从哪里一经而过,连路边的门牌号都记得一清二楚。作家的眼睛就是一台情感丰富的摄像机,随时记录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稍加整理,就是一篇篇美妙绝伦的华章。蒲松龄先生笔下的鬼狐为啥栩栩如生,显然与其善于倾听民间故事有直接联系。闭门造车,不如到人世间走走。沈从文先生说过:“人生本来就是一本大书”,写出精彩的文章,没有生活滋润心田,又怎么可能写出别有洞天的文字来呢?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人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有鼻子有眼睛,写出活灵活现的文字来。曹雪芹先生如果没有家庭由盛转衰的经历,又怎么可能写出绝世经典来了?
写文章,不一定要惊世骇俗,有时不妨从生活中截取片断,稍加美工,变戏法一般,勾勒人世间的传奇。莫言说过:“写小说无非就是讲故事”,可以说,世界上,能够写长篇小说,这本来就是伟大的事业,如果能够陆续写小说,那就是神一样的人了。钱钟书没有写多少小说,鲁迅写的小说几乎没有长篇,可以想象,写小说是多么困难之事。如果一时豪情,写出一两篇上乘之作,这还不算稀奇,关键是一辈子都与文字打交道,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我们很难走下去。村上春树为啥愿意不断长跑,不就是希望与坚持交朋友,哪怕思绪枯竭,也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说不定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想说,人世间最痛苦之事莫过于与文字打交道,你会因为一两个字会纠结于心。不用说古人,无论是路遥,还是陈忠实,他们笔下的精魂与地气连在一起,没有“咬定菜根不放弃”的意志,又怎么可能写出《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样的绝世佳作呢?
写作没有多少诀窍,无他,就在于厚着脸皮坚持下去,无论人世间如何风言风语,哪怕思绪枯竭殆尽,都要相信,只要心诚,智慧女神一定会再次光临,到时,妙云连珠又有什么奇怪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