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生感悟 |
生与死
人健康时,不知道健康之可贵,只有等到健康失去,才会躺在床上思量:“健康太宝贵了,失去了,什么名与利都等于零”。我发现,生病是对健康最好的理解,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没病没痛,说不定就永远不会理解健康是多么的可贵。
生老病死,一个人一辈子不变的轮回,只不过有些人不在意而已。为啥呢?生病了,轻微的到就近的诊所,复杂的,还可以到医院。殊不知,有因必有果,病从何处来,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个再怎么强健的人,在疾病来临之时,都会招架不住,痛苦不堪,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够脱离苦海。
能够把生病当做福利之人,我认为不是神仙也是圣人。从常理上说,谁希望生病呢?可惜的是,人活在滚滚红尘中,难免会生病,如果是小病小痛还没什么,万一大病来临,自己却不知道,直至一命呜呼,这样的事儿不是常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吗?
冬日暖阳,任凭谁都希望,可惜的是,天不遂人愿,到头来,往往是潮湿的天占大多数。许多老弱病残,顶不住大自然丛林法则,在疾病的肆虐下,早早结束了呼吸,化作一缕青烟,由不得人对生与死进行思考。我特别奇怪,许多老人为什么愿意坐在房前,晒着太阳,原来,能够享受阳光,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谁知道第二天会发生什么呢?人世间,生生死死从来不间断,只不过不知道谁会成为倒霉蛋。许多人都不是情愿离开这个世界,不像一些诗人,他们预感到灾难的来临,会主动选择结束生命。
好死不如赖活着,人出于一种本能,哪怕有一口气,都会选择活下来。我想,谁都会有生命结束的一天,只不过那一天到底什么时候来临,谁都没办法把握。可以说,人之死不在于死后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如祥林嫂所说的,会不会有灵魂,而是在死亡的旅途中不断忍受煎熬。
人从出生到死亡,可能奢望美好的祝福,但死亡永远不可避免,否则,面对死亡,连孔夫子也不免尴尬,说出“未知生,焉知死”之类的话来。死亡,就像一个人面临漫漫黑夜,永远看不到太阳与星星。我们老是希望死后能够延续身前的事业,尤其是呼风唤雨的生活,然而,眼睛一闭不睁,两眼发黑,到底另外一个世界是什么样,只能在宗教的臆想中自我安慰了。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疾病来给予帮助,如果一辈子都不知道生病为何物,恐怕谁能够在意人世间之疾苦呢?生病能够让一个人的灵魂出窍,并在思考中不断地认识自己并不是万能的。许多人活着,似乎无所不能,殊不知,死亡的味道充斥其间,你就会发现,躺在病床上,地球照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用说别人,就算天地间的大英雄,不也是一样吗?曹操在这方面的认识就不同一般,才不管生命到底能够延续多久,而是在生命尽头来临之时,干出一番事业来。也许有人会感叹,曹魏天下并没有多长时间,曹孟德会不会在九泉之下唉声叹气,我看未必,人家知道,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子孙后代操多少心呢?可怜天下父母心,人希望给子孙留下什么,目的不为别的,就是希望生命得到延续。
我想,生命永远属于自己的,从来不是别人,更不要寄希望于后代子孙帮助延续。人死之后,万事皆空,没有什么可以眷恋的,否则,亚历山大死后,也不会在棺材上留着两个大大的洞,目的就是告诉人,事业从来不是别人的,各人有各人的造化,没有办法传递多久。自古圣人也罢,英雄也罢,他们的事业不可能永远流传,在这一点上,秦始皇的想法无疑是天真而愚蠢的。这位伟大的战国英雄,在一统天下之后,多么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够代代相传,没想到,秦王朝并没有因为他的良好愿望而得以延续,反而被楚人一炬,完全是短命鬼一个。人的生命是自己的,事业更不可以奢望后人如何做强。我们只有在有生之年,让有限的生命真正发挥作用,对得起天地良心,一切才会坦然处之。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一个人之所以坦然活着,就在于不要过分奢望得到天下的一切。只有全心全意经营美丽的花园,等到春天来临,照样能够享受百花齐放的风景。人活着,似乎不愿意谈论生与死,完全在滚滚红尘中游荡,看上去得到了许多,实际上,什么都不是。正因为如此,疾病才会如期而至,从来都不会缺席。不要把疾病的到来当作坏事,殊不知,豁达者在疾病来临之后,只会更加热爱生活。据说,一个人,平日里有着小病小痛,反而不是什么坏事,相反,那些老是健健康康的人,如果哪一天,大病到来,说不定就会彻底停止呼吸。小病小痛与其说是生命的警告,不如说是意志品质的一种磨练。我发现,小病小痛来临,你坐又不是,站又不是,睡又不是,走又不是,反正是浑身上下都不如意。如果有人打扰,说不定就会大发雷霆。
生病了,我们更加不能够着急,而需要耐得住性子,从心底把疾病当做朋友,才能够最大限度让身体恢复健康。国人似乎挺忙,不愿意与疾病纠缠,他们只要疾病来临,才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使用各种抗生素,什么挂水是在正常不过的事儿了。殊不知,疾病来临,它是在提醒一个人要注意休息,而不是一直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之中。我这两天,浑身上下都不舒服,不是头疼,就是胃寒,躲在空调房里如大家闺秀,不能够出门。看着窗外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幸福地走路、聊天,我特别羡慕。如果一个人能够健健康康生活,哪怕一辈子没有多大出息,又有什么关系呢?巴尔扎克之所以透支写作与生活,原来是平日里开销太大,只能一边写作一边还债。没想到,长期的亚健康最终让这位天才作家没有了活气,最终无奈的离开了人间。大凡能够长时间在人间活着,这样的智者都能够正确看待生与死,而不是一味地问身体索取,直到走向毁灭。一张一弛为之道,道家宣扬长寿的秘籍,不仅仅在饮食上注意粗茶淡饭,更在于形态上要淡泊名利,千万不能够背负许多,而应该顺其自然,最终在有限的生命中发光发热。
生是一种偶然,死是一种必然,如果能够从生与死的本源去思考,你就会乐观豁达起来。本来,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种偶然,你的存在,不用唉声叹气,完全应该感谢上天的眷顾。默默祷告,你的存在是一种偶然,一种福气,那么,等到死亡来临,更无需忧心忡忡,别忘了,无论是权贵之人,还是平常百姓,都会在死亡的道路上飞奔,只不过有先有后而已。既然死亡从来不可避免,又何必凄凄惨惨戚戚呢?“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夫子离开人世一定是坦然的,鼓盆而歌,庄子走向死亡一定充满微笑,人生在世,不畏死,又何必以死惧之。苏格拉底,正因为参透了生与死,才会在真理面前,宁愿选择结束生命,直面死亡,也不愿意苟且活着。
生死一息之间,我们在人生之路上,没有必要奢望得到更多的一切。一箪食,一豆羹,富贵于我如浮云,我们真正选择顺其自然,才能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千千万万。
心平气和了,窗外不再寒冷,多了一丝温暖与光明。(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