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性表达贵在坚持与反省

(2016-09-07 09:50:40)
标签:

教育

杂谈

文化

分类: 文学创作

灵性表达贵在坚持与反省

灵性表达贵在坚持与反省

刚刚开学,我们每个人都显得特别忙乱,自然会影响情绪,导致文章表达断断续续,没办法集中思想,大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之嫌。我从来没有把每日的写作成为创作,充其量不过是练笔而已。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在一定的领域干出点成绩,需要反反复复训练。写文章,我固然是天资愚钝,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华,只知道涂鸦一点点文字,至于能不能表达出别样的情思来,总觉得难于上青天。

人想要在特定领域开辟新的道路,方法无他,最最需要的莫过于反思与坚持。有人说,能够坚持两个月干同样一件事儿,这本身就是特别伟大的。不知是不是心血来潮,还是一根筋走到底,风风雨雨六年了,我竟然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日子里不断地写点文字,不知不觉,竟然变成了习惯,想不写都困难了。

这些天,老婆大人对我的文章一直存在意见,指出写出来的内容东一榔头,西一拐杖,结构不严密,思想不集中,甚至废话连篇,让人摸不着头脑。人就是如此,文章写的时间长了,数量多了,也就不以为意,似乎听不进意见了。想想老婆大人的点评,我静下心来思考,确实是这么回事,不怎么着意于灵巧严密的构思,往往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托尔斯泰写小说最大的苦恼就是本来想表达什么的,然而等到真正着笔的时候,一切又变了样子。不经常写文章的人可能不知道,一篇文章从构思到形成,有时并不是作者本人完全能做主的。如果一味地按照已有的构思来组织内容,难免有灵感枯竭,思绪断裂的尴尬。鲁迅先生写文章就是规规矩矩的,尽管在小说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与莫言、贾平凹等现代作家比起来,至少在小说领域还是显得逊色。

伟大的小说绝不会完全被作者设定的框框所限定,就像《红楼梦》这样的伟大作品,曹雪芹先生增删多少次,到现在学术界依旧在争论后四十回到底是不是固有的。其中的重要依据就是预先的设计与后来的情节大有出入,实际上,一部伟大作品在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种种变故也不是奇怪的事儿。人活着所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情绪在发生波动,否则,哲学也不会提出人一生从来不会淌过同一条河流。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写作的状态也会因之而改变,这就带来了托尔斯泰式的苦恼。

我只不过是天天写点豆腐块的草根,写出来的文章难免有拖泥带水之嫌。殊不知,文章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预设,但如果生搬硬套,老是在预设中不能自我超越,恐怕想要写出创意性的内容也不是容易的事儿。文章固然需要集中话题,但绝不能拘泥于话题而徘徊不前,在写的时候,人的大脑保持活跃,不经意间就会有新的想法呈现,如果不及时融会贯通,自然辜负了上天的一番美意。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先生在文学史上创作了万余首诗,但真正能够载入史册的也就那么几首,看来,文章写出来未必精彩,但坚持写下去,总会有那么一两篇闪出金子般的光芒。“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写文章从来都是苦差事,否则人人都是作家了。莫泊桑先生就亲眼看到老师如何艰苦的创作,没有多少年的寒窗苦练,恐怕想要在创作的道路上如鱼得水,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了。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当然没有专家学者那样的高屋建瓴,只能够生活在学校的圈子里书写人生,到底能不能接近真理,自己也未必就那么肯定,只能水到渠成,真实地表达当时的情绪。诗言志,歌咏言,在练笔的过程中,我很少受到外界所谓的拘泥的约束,只愿意尽情地表达一切思绪。现在想来,写文章并不是创作,相反修改文章才算是真正的艺术加工。优秀的作家都不会忽略修改文章的过程,如果说写出来的文字就是一座神奇的大山,那么修改出来的作品就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曼妙无比的艺术品。托尔斯泰为文章的千头万绪而苦恼,补救的唯一办法就是反反复复修改,这一点真的难为其夫人了。据朱光潜先生所说,托尔斯泰先生当天写出来的文字,等到第二天修改时已经是密密麻麻的,夫人不厌其烦地誊清后,再次修改,依旧是密密麻麻,如此反复不知多少次,甚至会为一个标点符号而耿耿于怀。托尔斯泰与曹雪芹一样,在文字上下足了功夫,才造就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灵感从何处来,古往今来,我们找不到唯一的答案,实际上,灵感的获得绝不是坐享其成,而是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突然顿悟。有人形容灵感如乌云笼罩大地时突然电光闪闪,让人眼前一亮,顿觉豁然开朗,写出来的文字也就会不由自主地流畅起来。我在平日里练笔时常常有这样的过程,一个不经意间的小话题,写着、写着,立马思绪奔腾起来,许多创意的表达在键盘间产生,那时敲击文字就像在弹奏音乐,其乐融融可想而知。

文章的创作应该如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就需要“功夫在诗外”。我觉得每天的练笔带来的是自己主动作为,只要愿意,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得到创意表达。书斋中写出来的文字往往会存在天马行空的毛病,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才能写出接地气的文章来。

许多刻意写出来的论文,那不能称之为文章,充其量不过是相关话题的综述,属于自己的表达其实少得可怜。写作者应该有一份自信,完全没有必要人云亦云,否则,在云山雾罩的失去了应该表达的一切,实在算不上有创意的表达。我认为写作就是与读者的亲密对话,不需要过分刻意什么,只有懂得尊重读者,你的文章才会在第一时间产生共鸣。

我觉得文章只要出现在公众平台上就不能成为情绪发泄的工具,只有平和地表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够更加接近真相。为什么许多教育论文没有人愿意看第二眼,有些甚至作者本人都不愿意反复把玩儿,说白了,自己写出来的文字实际上是拼拼凑凑的结果,更谈不上创意性的表达了。试问,自己都不愿意看的文章,你能指望读者也喜欢反复读下去吗?

在创作的天地里,我就是一棵小草,但从来没有缺乏自信,只要努力生长,都会在阳光的沐浴下,雨露的浇灌中给大地带来一片绿荫。上天带来灵感,都是给有准备人的,只有长期耕耘,坚持与反思,写作的大门迟早会为你敞开。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人生,写作与练笔从来就是不同的阶段,回顾六年的草根生涯,我顿然发现,自己写出来的文字很没有达到如火纯青的地步,只不过是涂鸦文字,练笔而已。滴水可以穿石,人只要坚持下去,阳光迟早会来到身边。

想到这些,我不由加快了脚步!(钱永华  图片摘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