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灵感来自强劲生命力
标签:
杂谈 |
分类: 谈天说地 |
小说灵感来自强劲生命力
——读钱钟书先生的《灵感》有感
天高云淡,开学季,许多事儿错综复杂,我想再忙也要读点书,否则,人的一点情趣都没有了,恐怕只能在漩涡中如孤魂野鬼,找不到本来应该走的路。走向书橱,上上下下扫描一番,我发现大块头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之书没有了读的动力,可能会愈往下读愈是烦躁不堪起来。
想到这里,我直接抽出钱钟书先生写的《人·兽·鬼》短篇小说来,不要小瞧这本不起眼的书,反反复复把玩,总能够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这些天,我也想着能不能写点小说,算是一种脑力劳动吧!然而,星星点点地写出一点点七拼八凑的东西,等到回头看看,竟然是个四不像,几乎完全是我的传声筒而已。我曾经专注的研究小说写作的技巧,不过在人物、情节与环境上做文章,可悲的是,随着意识流等现代派小说的诞生,愈是读下去,愈是糊涂起来。
自己的书橱里最多的依旧是小说,只不过这些年不怎么涉足,不知为啥,总觉得读小说完全是消闲之事,没有必要那么当真,更多地涉猎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书。亲爱的读者,你可能不知道,小说读下来,更多的是认同,不需要过多的思考,而哲学、社会学等书籍却不一样,你在阅读的同时更需要用自己的阅历来加以佐证,辛苦可见一斑。
翻阅《人·兽·鬼》,尽管钱钟书宣称“书里的人物情事都是凭空臆造的,不但人是安分守法的良民,兽是驯服的家畜,而且鬼也并非没有管束的野鬼,他们都只在本书中生活,决不越规溜出书外”,但在我看来,情况并非如此,这些所谓的人鬼兽似乎选择了穿越,至今依旧让人受益匪浅。
《人·兽·鬼》里面有《灵感》一篇,本以为仅仅讽刺无厘头作家的,然而细细品味,我似乎看出自己的不足起来。一个人在爬文字格子时并非写得愈多愈好,关键在于到底有没有真心地善待笔下的灵魂,千万不能敷衍了事,否则只能浪费广大读书人的青春了。
那位多产的作家,名声可谓大得很,几乎超越了雨果在法国人心中的地位,俨然是所在国籍内首屈一指的人物。他的生活与当下的一些明星,稍微动动手指头,完全可以在整个国家掀起巨大的热浪,搅得人世间没有了方向。有人说得好,如今出书的人比读书的人多,随着网络世界的不断开拓,愈来愈多的人可以搭建自己的平台,让欢快的键盘敲起来,至于到底需要表达什么,读者有什么样的需求,似乎没有人在意。
《人·兽·鬼》就像一面镜子,我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枚跳梁小丑,在虚拟的世界里做着作家的梦,殊不知,才疏学浅,实在写不出大雅的文字来,只觉得有着罪孽感,每每想要涂鸦一点文字,手臂如举千斤顶,没有了过去地那份随意与奔放。
钱钟书先生讽刺这位无厘头作家,实际上,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写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完全是没有意义的东西。无厘头作家的死并没有带来步入天堂的美梦,而是有着下地狱的危险。可以说,作者不能够随意涂鸦文字,有必要笔下留情,让文章真正有价值起来。存在就是意义,写出来的东西不是随意丢弃的玩意,需要有血有肉,才能够感动人心。这位家喻户晓的作家在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抑郁而终,看上去过着众星捧月的生活,骨子里却没有给世人留下什么东西。难怪有读者庆幸,亏得这家伙离开了人世,否则不知道多少钱会挥霍掉。
如今的书海更是茫茫无边,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书籍到来,然而,随着物价的飞涨,我们愈来愈不能够尽情地买书,更加可气的是,一些书买回家,稍微翻几页,就不再感兴趣。也许是没有书缘,也许是自己见识浅陋,亏得每个月还有做教师的俸禄进账,否则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经济状况,恐怕老婆孩子都不会答应。
文章不是写得愈多愈好,书不在于出得愈多伟大,关键在于笔下的内容到底对人间有没有真实的再现,否则,阿列克谢耶维奇也不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读阿列克谢耶维奇女士的作品,我们自然会对前苏联的一些内幕有新的认识,但着意于民众的点点滴滴,用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没有一定的勇气是很难完成的。钱钟书先生反对传话筒式的单调人物出现,让作家笔下的人物申述死后的灵魂,无非责怪其不负责任,随意点染,看上去文字千千万,真正能够带给读书实际意义的又有几何。
胡子老头的出现,无疑让人想起戏台上的黑脸包公,谁知道这位作家会得到什么样的审判。作家的死可能是一种委屈,然而钱钟书先生归结为写自传的恶果,我实在佩服其睿智。试问当下,多少人只要稍微有了点名气,立马上电视,出自传,似乎自己捉蚂蚁之类的小事儿都成了金子,让世俗之人羡慕不已。人的从众带来的是名人的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这位无厘头作家在著作等身中愈来愈觉得伟大,似乎诺贝尔奖就在眼前,只要稍微手指动动,就会手到擒来。现实问题在于真正检验作品价值的不在于得什么奖,关键在于到底给了读者什么。路遥离开了我们,但其《平凡的世界》、《人生》至今在人间传诵,不就是在描写真实的生活基础上,更多地让读者思考人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伟大的作品一定来自于作家的辛辛苦苦的劳动,就像女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才会如释重负,绝不是平日里想象中的那么轻松。我从心底是佩服莫言、贾平凹、路遥等作家的,为啥呢,写出有灵魂的文字,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坚持下去的。有人说得好,一部作品写下来,浑身上下似乎脱了层皮,整个灵魂都投进去了。钱钟书固然没有在文学创造上著作等身,但从已有的文学创造可以判断,要么不写,写就写出个独一无二来。无论小说《围城》、《人·兽·鬼》,还是散文《写在人生边上》,无论什么时候读,你都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可以说,有些人写出了那么多的文字,钱钟书先生只要一本《围城》就可以胜过一切。《围城》里的人兽鬼,你在不知不觉中会为之感叹,知识分子聚集之地,竟然怪事连连,不知道当下的高等学府会不会如此,恐怕依旧在重复当年的故事,难怪钱钟书要发表声明,告诫世人千万不能够对号入座。
小说家言,尽管在古代不入大雅之堂,但能够传承下来的,又有几位作者不是呕心沥血地完成。经典何为,不就是给笔下灵魂穿越的权力,让读者读下来有着心心相印的愉悦,否则,作品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没有用心去着意文字,不愿意给笔下的灵魂以永恒的生命,恐怕这样下去,就算对现实真人进行评价也会把活人写死了。钱钟书不亏是智者,在《灵感》中直接写了一位刚刚出世的好朋友在地狱与其会面,本来是特别幸福的事儿,哪里知道,好朋友相见却火药味十足,原来这位无厘头作家写出来的文字没有生命力,赞美朋友的文字变成了讣刊,让这位资本家朋友活活气死。
文字没有了生命力,活在作品中的灵魂会痛苦不堪,读者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脾气,每每买这样的书,有受骗上当的感觉又有什么奇怪呢?
这位无厘头作家自然没有灭绝,而是机缘巧合,在小鬼们不窥探私情的情况下,竟然又转世为人,也不知道那位没有灵感的作家会不会失望透顶,说不定对于这种流水账式的文字能够灭绝,读者应该高兴之极了!
写小说怎能没有生命力,否则,只能让读者绝望透顶了!(钱永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