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生“舒适距离”来源于“理解与帮助”

(2016-08-18 07:19:09)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论坛

师生“舒适距离”来源于“理解与帮助”

师生“舒适距离”来源于“理解与帮助”

据蒲公英评论网报道: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议论,自己孩子因受老师冷落或者缺少及时鼓励,出现了学业下滑倾向。同时媒体上也有报道,个别教师过分亲近学生甚至突破了师德底线。师生关系无疑是一门大学问。

评论认为教师与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距离,不管是身体的或者是心理的,距离过近会压迫伦理底线,过远则会疏忽教育责任。“舒适距离”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感受,有助于调节师生关系和增强教书育人的实效。

可能师生之前到底如何才能达到“舒适距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稍有不慎都有可能不利于教育教学和谐发展。我想,如果广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师,不难想象,有两种老师可能面临尴尬的局势。一种整日里板着脸,拒人于千里之外,另一种可能不怎么严厉,可就是没办法带领孩子们取得进步。

孔夫子认为一个好教师的标准应该是温而厉,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师想要在孩子心中留下好印象,温和厉偏颇于任何一方都不可取,只有真正在这两方面灵活机动,才可能达到很好地教育教学效果。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如何让孩子们真正愿意跟在老师后面走,我们有许多事儿需要做。一方面需要尽可能了解并理解孩子,不能主观臆断,随意下结论,另一方面在做人做事底线问题上绝不能让步,做到对事不对人。

事实上,一些老师为啥得不到孩子们的理解与支持,说到底依旧是没有处理好温和厉之间的关系造成的。一天到晚板着脸的老师,看上去雄赳赳气昂昂的,许多孩子看到了如老鼠见了猫。殊不知,孩子只是因为害怕而服从,心底是不怎么认同老师的一切。自以为是,主观臆断,孩子们就算有了委屈也不敢说出来,等到时机一道,说不定就有可能爆发战争,那时,师生双方都不会得到什么好处。

过分严厉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这样下去,师生之间只能愈来愈紧张。一些孩子在遭受冤枉之后,没办法直接对抗,只能进行冷战。在办公室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声嘶力竭地吼叫,说出来的话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可孩子到底听了多少。你会发现,孩子低着头,咬着嘴唇,目光呆滞,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是无效的,说不定会带来更加猛烈的师生对抗。

当然了,也有这样的老师,可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刺激,认为教育教学得过且过,没有必要那么较真,自然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是非观不强。孩子们可不是随意摆布的主儿,他们在接触新老师之时,都会清一色地选择服从,等到时间长了,看到了老师的套路,自然就会及时调整。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之间的对话,说在什么老师的班上可以放纵一些,反正不会得到惩罚。不要以为老师才可以给学生分三六九等,殊不知,我们的学生也照样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有些老师只有是带班,不管底子如何,稳坐倒数第一。为啥呢,孩子们也是特别势利的,知道察言观色,一旦打听出老师不怎么作为,自然乐得逍遥自在。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平日里老师的智慧过程。优秀的老师在孩子心中应该是严格而又慈爱,在行为规范、学习态度、生活习惯等做人做事方面千万不能马虎,而应该严格一些。在生活上,面临青春成长问题,我们却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怀。

有孩子说得好,自己喜欢佩服的老师,就会被责备了,愈是如此心里却愈是舒服,相反,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就算说的是对的,可愈是被责罚,心里却愈是恨。我们只有让孩子明白,做老师的为的不是别人,而是为其少走弯路,快乐成功成长,才能够让师生之间产生“舒适距离”。

不要说别人,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老师,但真正让自己记忆犹新的老师恰恰是严厉时从不含糊,关心时从不冷漠,回头想想,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我和妻子每接手一批孩子,绝不会单方面制定什么想当然的计划,而是第一时间全方位了解他们。记得有一个孩子,在过去老师眼里就是一个臭狗屎,三天两头的不到校上课,着实让人头疼。等到老婆大人接手之后,同事都为其捏一把汗。哪里知道,我们第一个双休日没有休息,而是第一时间到其家中去,关心其双休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就算发现了问题,也没有在家长面前告状,而是挖掘其亮点。没想到,这孩子一年下来,并没有表现出异常的行为,连家长都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孩子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把孩子放在心上。老婆大人有句名言,对班级任何一个孩子都不能放弃,只要有了放弃的念头,说不定整个班级都看得不怎么舒服。

相信孩子,我们只有建立这样的理念,就算孩子稍微犯了点错误,也不轻易否定孩子即将变好的现实。我觉得师生之间有杆称,首当其冲需要可敬的老师放下身段,主动了解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不要以为通讯发达了,我们就可以忽略与孩子家庭的零距离接触,实际上,孩子存在问题一定能从其家庭关系找到答案。我和老婆大人每次进行家访,都会满腹感叹,可以说,一个孩子就可以写一本书,打心底就希望给其足够地帮助。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了解其精神世界,实实在在地给其帮助,这样的做法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优秀的老师在批评孩子时言语中肯,字字都点在要害上,等到孩子出现困惑或者困难时,又会第一时间给予帮助,这样干下去,师生之间往往会愈来愈默契,愈来愈幸福。

我们不可能像政治家一样,可能影响整个社会,但作为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够理性处理与孩子的关系,这是需要智慧与责任。试想,整日里不信任孩子,老是抱怨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久而久之,可能老师也会感觉身心疲惫,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最终师生关系更加紧张,到底有没有效果,那就谁也没办法判断了。我们经常看到孩子站在一边,老师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家长在一边责骂不停,可实际效果如何,从事后可以看出,孩子依然故我,恐怕老师和家长只有摇头的份儿了。

我们想要维系师生之间温而厉的关系,需要用心观察,随时把握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醒家长。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千万不能得到事情发生后再进行马后炮式的教育,否则,师生之间又有什么好说的呢?可悲的是,有些老师不注意教育方法,一旦孩子犯了错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一股脑儿把孩子过去的错误都拿出来,妄图让其屈服。实际上,孩子可能会产生错觉,认为老师并没有完全原谅自己过去的错误,一直耿耿于怀,看来就算改正也很难得到老师的谅解。我想,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还敢亲近老师吗?

我从来不惧怕批评孩子,但绝不会伤害其自尊心,而是给其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就算再忙碌,也要停下来,目的就是希望孩子无助时有个依靠。事实上,孩子们正常成长并不容易,他们会随时接受周围环境的种种变故:亲人的离去,父母亲的关系复杂,青春的困惑……如果我们老师愿意做有心人,每天有做不完的事儿,但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又有什么关系呢?(钱永华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