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如何从尴尬舆论境地突围?

(2016-07-17 07:47:38)
标签:

杂谈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教育如何从尴尬舆论境地突围?

教育如何从尴尬舆论境地突围?

教育与其他行业一样,在许多问题上,只要是执行者,往往会陷入左右都不是的尴尬境地,着实让人头疼,反而是旁观者,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站着说话腰不疼。

这些天,我关注蒲公英评论网提供的一些话题,发现许多事关教育行为的,往往评论者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无需负什么责任,只要能够登载,一切就算是胜利。事实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算调研了,没有科学理性的分析,我们也没有必要草草写出点文字,以免混淆视听。

写出来的文字,我认为有必要负责任,最主要的是对读者负责,而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东南西北风。经常写文章的人,想要涂鸦一点不痛不痒的文字,显然不是怎么困难的。然而,真正需要勇气的是,写作者有必要保持一个纯洁的心,而不是想当然。对于文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得出的一些结论,有必要反反复复地推敲。头脑发热,为赋新词强说理,未免有些不厚道,至少不利于问题得到合理解决。

凌宗伟校长、马得清老师的文章我特别喜欢读,不在于文章本身怎么样的观点新颖独特,关键在于文章行文字里行间如何厚道表达。事实上,像样的文章绝不是轻率而为,更需要仔仔细细推敲,无论是逻辑推理,还是语法修辞,都能够心有灵犀,自然合一,想来不花费大量的心血是没办法实现的。

与学校一位喜欢研究的老教师交流,我才发现自己写文章有多草率,往往是头脑灵光一现,下笔千言,有时只能离题万里了。教育不是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平和理性看待问题,这需要研究者、评论者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隔靴搔痒,说一些似有却无的话。我们常常读一些题目特别吊胃口,但文章本身却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教育评论,往往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文章未必需要穿上什么华丽的外衣,更在于内容所传递的思想,读一些哲学家的文章,无论是培根,还是蒙田,很少有人以醒目的标题取胜。

当下浮躁的时代,我发现实实在在做人,规规矩矩做学问特别有必要。如果为了写评论而写评论,看上去文字一大堆,十之八九都是皮毛之论,我看没有实际的意义。许多网络间的教育评论性文章,我们只要问一下,这样的观点真的对吗?假如不这样说行不行?有意思的是,许多话题只要稍加推敲,立马站不住脚。由此可见,我们在写教育评论时,不要轻易下结论,有必要实地研究,最好到一线去,真正接触教育实际,写出来的东西文字可能没有什么奇妙高论,但总归是心安理得。

有人说得好,眼见为实未必实,我在写评论时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一个别致的观点,走到教师中间去,来到网络间进行讨论,才发现一些论点要么不全面,要么就是不正确。为啥呢,你看到的未必就是事实的全部,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细心的评论者再包罗万象,融会贯通,反而能够更加接近真相。

许多时候,写出来的教育评论往往从周围的环境出发,得出的一些所谓教育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到底能不能天下一切,恐怕就很难说了。譬如你是乡村教师,往往习惯把自己所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作为乡村教育普遍的现象,事实上,乡村教育也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管理者,出现不同的情况。一叶以障目,许多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评论者不过是摸象盲人中的一个,满以为看到了问题的全部,殊不知,观点存在偏见,表达倾向偏激,自然很难接近真相。许多教育评论性文章一经登载,立马哗然,什么声音都有,不要责怪读者的挑剔,实际上就是教育评论者没有反复推敲,只不过是轻率地得出结论而已。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做教育问题研究,我认为有必要心平气和,不需要讽刺挖苦,更没有必要高高在上,似乎许多问题都是手到擒来。一年来,从办公室转向教学一线,做教导主任,带一个班的语文,在写教育评论文章时,不再那么随性随意,而是反反复复掂量,往往说了一些不中听的大实话,许多教育权威者或者理想者未必中听,但却心怀坦荡然,觉得做一个诚实的教育人未必是什么坏事。人格即风格,曾经,躲在办公室里,发发通知,策划活动,只要看到一些教育话题,都会写出一点文字来。如今不一样了,面临教育实际,一切都需要从人的因素去考虑,就算一件特别简单的事儿,如果没有人愿意去干,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教育说到底就是人的问题,在写教育评论时,研究者、评论者恰恰最容易忽略人本身,把解决问题建立在理想甚至空想的基础上,到头来,看上去说了一大堆,真正有价值的就微乎其微了。

也许有人说,这不是我的责任,完全是编辑把关不严格。别忘了,写文章的人有必要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推卸给辛辛苦苦审核修改的编辑。我认为,报刊杂志编辑可能出于需要进行适当地修改,但并不能左右你思想的表达,十之八九做的是锦上添花的工作。实际上,编辑们也特别辛苦,他们一方面没办法到教育教学一线去实践,只能在编审的过程中从逻辑推理与语法修辞的角度梳理并提炼文章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利用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汇集来自于各个阶层的教育观点,只要是合理的,能够自圆其说的,都不会轻易否定。从这两方面推断,我们写教育评论者要担负责任,主动调研,而不是随意杜撰,写一些不痛不痒的文字,让阅读并关心教育的人更加焦躁,这样下去不利于教育的正常发展。

一些教育评论,不是在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更多的是情绪发泄,胡乱一气,心态失衡,这样下去,有时不免让教育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实在没有必要。如此,教育评论者、研究者还要读一些教育前沿的理论书籍,而不是如井底之蛙,不知道天高地厚,俨然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研究出来的成果,写出来的文章不会水到渠成,反而火药味十足。只有多读一些难啃的教育学理论书籍,兼顾其他人文科学,学着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自然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就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了。

在阅读教育以及其他人文科学书籍的同时,不妨坚守在教育一线,或者与教学一线的教师保持联系。你就会发现教育并不像一些危言耸听者所形容的那样,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至少,在一线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讲良知的。教育没有什么特别的药方,决定于一个个问题得到客观的处理,而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终问题还是问题,这才是教育的问题所在。行走在教育道路上,作为教育评论者,不妨从执行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以理想者以及旁观者的角度去提出特别的方案,唯有实实在在的做人,认认真真看待问题,我们的教育才不会陷入左右都不是的尴尬境地。

评论者也罢,研究者也罢,面对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没有必要过分指手画脚,更没有必要文人相轻,相互指责,只有心平气和,一切从宽处着手,直面教育问题,实实在在地去梳理问题,最终让问题得到解决,哪怕是一点点,也算是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