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学校变成养鸡场”始作俑者到底是谁?
据蒲公英评论网报道:近日,一篇题为“学校不能办成养鸡场”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热传,作者写道,看到一名校长带初三毕业生去研学旅行活动的图片非常感动。当下,不少小学怕学生出事,规定课间学生不得出教室。中学虽不会有此极端校规,但有几所学校会带学生出门考查?带学生出门风险大,就是哪个有激情的老师想带学生去感受一下家门口的地方文化,领略一下校门外的风景名胜,也会马上被校长叫停,因此作者认为不能把学校办成养鸡场。
在工业化大背景下,整个社会都跌入了中产阶级陷阱,人们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改善知足常乐,而是显得异常的焦虑。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业自然会受其影响,在四面楚歌中患得患失,由不得人不去思考。
工业化发展潮流,这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社会上下都在追求最高的利益。这种工业化管理发展思想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教育在急功近利面前黯然失色,学校有意无意忽略人本身的需求,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质量,反而偏离了培养一个人自然生长的正常轨道。
这些年,工业化发展带来了社会领域方方面面的问题,人们为了谋求最大的利益,往往会不择手段,什么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煤超风等网络词语就能很好说明一切“向钱葱”的现实。人们是利益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生产工业化背景下的直接受害者。例如,你不吃自己做的有色馒头,知道其中的猫腻,但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一些不法饭店,吃上了地沟油做的菜。
工业化发展带来了社会的物质的进步,但没有相应的制度给予约束,没有精神文明给予引领,人类很难走向和谐、幸福。正因为如此,人们的幸福指数依旧不怎么高,社会更是在“中产阶级陷阱”中徘徊不前。
教育本来应该是指引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然而,各级各类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为地方政府所控制,难免会绑在工业化模式的战车上,让教育偏离正常轨道。尽管学校的硬件设施上来了,但管理思想依旧与工业管理保持一致,什么精致化管理、无缝对接、绩效考核……多多少少带着企业管理的痕迹,看上去给教育带来了质量,骨子里却不利于社会新人的培养,高分低能、高智商的野蛮人,这样的社会我们并不少见。
当下,一些社会上吹嘘的所谓名校,从其管理过程的精准可以判断,教育不再是自然而然之事,完全成了人为的赶鸭子上架,除了能够带来高分,我看还能带来什么呢?确实令人怀疑。成尚荣先生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年轻的记者到一所全国知名中学去采访,学校正在进行跑操,女记者模样也不怎么差,可是愣是找不到一个孩子,为啥呢,人家是边跑操边背知识,懒得去管你问啥问题。过去我们老是嘲笑封建教育如何毒害一个人的思想,搞得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成尚荣先生讲述的这所学校的故事又有啥不同呢?可以说,教育一旦形成了产业链,往往就有走向反人类的危险,怎么能不让人担心?
政府主导下的教育,在有意无意地促成一所所学校成为“养鸡场”。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给基层学校下达一个个硬性指标,无非就是考多少重点,培养多少名师专家,基层学校管理者在根据上级的指标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在考核中到底什么才是教师实力的生命线呢?很显然就是谋求分数的最大化。为啥减负年年喊,愣是减不下来,补课年年禁,照样热火朝天,择校年年出台措施,学区房照样火爆……一切怪现象的背后都是教育工业化带来的,就算你本领再大,恐怕不从分数上做点文章,我们很难在如此激烈的环境中立足。许多有名的教育实践家(李希贵、魏书生、蔡林森、张炳华……)都是从分数入手,带领自己的团队在窒息的环境下杀出一条血路,进而呕心沥血力求让教育回到正常轨道,其间的甘苦只有真正一线的教育实践者才能够明白。
有人说得好,教育归根到底应该是自然生长,然而,工业化背景下,我们似乎都在干着“杀鸡取卵”、“拔苗助长”的勾当,许多孩子整日里只知道学习,忘记了一个人除了学习还要懂得生活。有人把“金榜题名”作为人生一大乐事,我发现这种传统意义上“一考定终身”的行为方式不利于在现行社会立足的,毕竟,一个人想要融入社会,除了能够考试之外,更需要在人际交往、合作探究、道德情操等方面有所作为。“认识你自己”,人生在世,活得不明不白,试问,我们的道路又有多远呢?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让每个受教育者知道如何打理自己,学会本领、懂得做人,进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来。
可悲的是,教育在地方政府主导的工业化管理模式下愈来愈像“养鸡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俨然没有了团队意识,一个个都像得了红眼病,如斗鸡一般,只知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在意一个人除了学习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正因为学校人际关系不在平和,人与人总是火气十足,再加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愈来愈苛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似乎只要教育出现一点点瑕疵,立马社会上下都大动干戈。一个人出了问题,人们立马会否定整个教师群体。不是有这样的冷笑话,有一段时间,连续有校长出事,整个社会一片哗然,乃至于人们开玩笑,都会幽默一句“今天你是校长吗?”
地方政府硬生生给自由自在学校戴上枷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名,逼迫其走上分数至上的歧路,最终给社会形成错觉,误以为只要成绩优秀,教育就算成功。如此,许多学校只要全力以赴在分数上做文章,也就不怎么在意如何给孩子健康成长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了。最明显的事实就是幼儿园活动多多,小学开始变少,到了初中、高中,能够找到像样的特色活动,那简直是奇迹,除非是上级指定要完成,否则,谁愿意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呢?更何况家长也并不在意。
工业化大背景下,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愈来愈高,但我们的一些家长却狭隘的理解教育只是谋求最高的分数,他们在有意无意中为学校变成养鸡场推波助澜。一些家长走进学校,最最关心的恰恰是孩子最近考了多少分,而不是孩子学习与生活是否幸福、快乐,殊不知,孩子的心态不正,情绪不佳,学习又怎么能好到哪里去呢?
事实证明,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往往能够培养一个优秀、文明、健康、阳光的孩子,然而,人心浮动,许多时候,我们不免患上社会病,干什么事儿都眼高手低,只要稍微有些不如意,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选择离开。为啥孩子教育会愈来愈难,我发现在其背后肯定存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只不过学校上下不怎么在意,一味地把目光锁定在分数上,出现各类“熊孩子”又有什么奇怪呢?
工业化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左右学校办学行为,用利益最大化来考评学校的优劣,无形中影响了社会对学校公正的评判,逼迫学校迎合世俗社会,最终陷入“养鸡场”模式不能自拔。家庭关系的异常复杂,“熊孩子”如沃土上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屡屡考验教育者的心脏。奇形怪状的学校,形形式式的家庭,我们的孩子被无奈地贴上分数标签,分为三六九等,经历“养鸡场”式的管理,谁知道未来会是啥样子呢?
救救孩子!(钱永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