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人别忘保持一颗寂寞心

(2016-06-24 08:39:24)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论坛

教育人别忘保持一颗寂寞心

教育人别忘保持一颗寂寞心

顾随先生在评判唐诗人王绩《野望》时,认为自古以来,许多伟大作家都有一颗寂寞心。所谓寂寞心,并不是事事冷漠,并不是不能写富有热情的作品,……寂寞心盖生于对现实不满,然而对现实的不满并不就是牢骚,改良自己的生活,常欲向上、向前发展。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明确提出大凡著书立说者,十之八九都在困境中不忘初心,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来。曹植先生就写出“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可以说,与屈原先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有异曲同工之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正因为如此,人世间的一些陋习,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过于徘徊与迎合,一路向前走,说不定美丽的风景在等着自己。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如果我们老是徘徊并迎合世俗,忘记了“上下求索”之心,人类历史的车轮又怎么能够不断向前呢?一个人想要成为历史改变的主宰者,就应该在吵吵嚷嚷的世界里“特立独行”,就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要咬咬牙在自己的领域干出一番天地来,等到一个种子经历了风风雨雨长成了参天大树,说不定就会给千秋万载的后人留下清凉的绿荫。

人活着一味地追求名与利,反而心存杂念,不利于自己更好地在所从事的领域干出一番事业来。成名与早晚没有关系,从本质上说,只要一心一意地干一件事,往往会走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理想境界。

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在不擅长的领域与别人的长处较劲,否则,汉高祖刘邦也不会成为千古帝王,说不定会成为项羽的阶下囚。人生在世,我们想要走得更远,就有必要忍受寂寞,远离嘈杂的是非场,认认真真在所从事的领域里开花结果,就像屠呦呦一样,就算是“三无院士”,照样不影响自己获得诺贝尔奖。

作为教育人,我们没办法要求每个人都能够保持一颗寂寞心,只有反反复复告诫自己,不要随波逐流,更无需为名枪利索而耿耿于怀,多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说不定在平淡的生活中反而能够享受到美丽的教育人生来。

教育人,我认为应该成为纯粹的教育人,而不是整日里三心二意,老是吃着碗里的,不忘锅里的,到头来,到底吃了啥滋味,恐怕都说不清楚。不信,你可以问一问一些退休的老教师,又有几个人能够留下教育财富,让后人得到实惠呢?教育最佳境界应该是边工作边研究,而不是一味地工作,不去思考如何改善工作。真正的一流教育者,他不会人云亦云,更多地走到孩子中间去,把一个个实实在在地问题解决到,进而不断总结,才能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

也许有人纳闷,为啥人家特别好的点子自己应用了就不怎么灵呢?我想,关键在于教育除了一些常识之外,更主要的是建立在教师本人个性的基础上,别人能够采取的措施,你就未必能够干出效果来。这几年,许多课改在相继推行一些模式,殊不知,统一的模式并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忽略了校情、学情以及教师的个性。

我觉得教育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就像不同的字典、词典对教育的理解也不一样,可以说,不同的人心中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教育话题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只要在其领域发生什么样的事儿,不用想都明白,整个评论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如何处理,十之八九都是草草收场,真正倒霉的依旧是那些可怜的一线教师。

有人说得好,教师不是神仙,也有七情六欲,那么在孩子的心中,教师应该是权威,在思想行为上应该是身正为范,在学问探究上应该是学高为师,否则,就算再怎么辩护自己应该过着花花绿绿的生活,恐怕也不会得到孩子们的认可。

在许多文人的眼里,孩子们是不应该被忽悠欺骗的,然而,在许多教育场合,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欺骗,满以为小毛孩没啥大不了,只要稍微说一下,决不能过分当真。这样的教育者没有真正保持一颗寂寞心,天真的认为大伙都是这么做的,又有什么大惊小怪呢?实际上,孩子喜欢与自己同甘共苦的老师,真正能够赢得孩子尊重的教师绝大多数在人格魅力与学问探究上能够走在前头,而不是整日里三心二意,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显然不利于让孩子们健康幸福成长。

工作以来,我从来不喝酒,更不会去抽烟,真实的原因就在于一句承诺。十几年前,教师队伍依旧鱼目混珠,极少数老师喜欢红着脸进课堂。有孩子问,“老师会不会抽烟喝酒?”我的回答却是只要《中学生守则》上规定的,你们能够做到的,我一定能够做到。后来呀,无论遇到什么场合,我都是滴酒不沾,更别谈抽什么烟了,只是一个劲儿地买书、藏书、看书、涂鸦文字。现在想来,我真的应该感谢那些孩子,没有他们的帮助与约定,说不定自己也会在红尘中迷失方向,反而不利于专业成长。

教育人应该保持一颗寂寞心,一方面我们有必要清除多元化世界带来的烦躁,主动到师生中间去发现问题,冷静思考问题,多给别人提供帮助,如此下去,别人得到了实惠,自己也得到了进步,又有何不好呢?另一方面,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的变幻,急功近利的行为如何蛊惑人心,自己都不要刻意改变风格,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开开心心为教育服务,自然水涨船高,教育幸福感也就会来到身边。

教育就像一面镜子,你给教育带来什么,他也会给你送来什么样的礼物。魏书生先生说的不错,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名言误导了几辈辈人,乃至于一些人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意做。一流的教育人,不要老是好高骛远,多解决教育生活中存在的点滴问题,积少成多,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教育智慧来。翻阅许多教育家的专著,绝大多数都是平日里善于观察与发现,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反而能够写出给后来人以启发的作品来,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民国时的刘百川、当代的魏书生,又有几个不是如此呢?

有人说,当下出书的人为啥比看书的人多,明摆着,出了书有明显的益处等着自己。为此,不惜把张爱玲女士提出的“成名要趁早”作为遮羞布,目的还在于跳不出名利的圈子,到头来反而不能够放开手脚去接近真理,最终左顾右盼不能干成事儿。

我不反对著书立说,但千万不能够赶热闹,有必要学会独处,正如佛教提倡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人的智慧从何处来,不就是放下名利式的屠刀,不管前面是鲜花还是坟墓,一路走下去,说不定开辟出新的大道来。鲁迅先生就认为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很明显,智者在前面走,有必要保持一颗寂寞心,才能够在荆棘丛生的人生中参透天地间的真理来,否则,释迦牟尼佛也不会在菩提树下说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话来。

教育人通俗的说就是教书育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充当智慧的引路人,如果整日里杂念缠绕,不思精进,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觥筹交错,只知道享受特权与金钱,试问,这样的人能够给教育带来希望吗?

如果有人老是在谈论做官如何风光,做生意赚了多少钱,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我总是本能地远远避开,更多的时候,习惯打开一本书,静静地读下去,不为别的,教育人需要保持一颗寂寞心。

参考文献:《中国古典诗词感发》p19-21

(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