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推动式的课程改革为啥屡屡触礁

标签:
教育人生杂谈 |
分类: 教学天地 |
行政推动式的课程改革为啥屡屡触礁
“我们要行政推动课程改革……”时下许多教育行政领导喜欢在大会小会上说,然而,这种行政推动式的课程改革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则没有必要。也许有人说,课程改革没有一把手领导掌舵,怎么能够在学校全面开花呢?
这么多年,我们只要涉及课程改革,许多人都在种种场合大谈特谈行政推动的必要性,尽管参观学习一拨又一拨,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只要稍微取得一点点成绩,上级主管部门和媒体好事者主动出击帮着包装,目的就在于让既得利益放大化。无疑这是人为造奇迹的时代,只要有了看上去显眼的成绩,许多专家蜂拥而至,许多媒体纷至沓来,就是没有谁愿意让教育平平淡淡地进行下去。
教育究其根本在于慢的艺术、静的艺术,而不是如政府抓GDP那样,搞得轰轰烈烈,唯恐天下人不知道。好事者、盲从者,一切都在耗费能量,至于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把孩子的成长当回事,恐怕置身其中的人也未必说得清楚。
每次参观学习结束,许多领导似乎犯了红眼病,压根儿不在意工作实际,急急忙忙地搞拿来主义,殊不知,“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人家的做法未必在自己的地盘行得通,归根到底,糊里糊涂地学习只能让学校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想来真的有些不划算。
我不是反对课程改革,关键是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地进行课程改革,那种仅仅依靠拿来主义,妄图复制人家的教育奇迹,实在有些不着调。这些年,我们老是奔跑在课改现场会的路上,课还是那样的课,人还是那样的人,到底有没有产生实质性改变,恐怕只有天知道。实际上,课程改革的弄潮儿,他们关注地未必是课程改革到底能否给广大师生带来多大的实惠,说不定在意的是到底有多少门票收入,领导们可以撑面子,专家们可以满足其所谓理论的验证。许多人兴冲冲地来,灰溜溜地回家,等到狼来了的次数变多,自然开始对课程改革本身产生怀疑,否则,也不会有人误以为课程改革这么多年,只有折腾两字形容最为形象。
我发现,一名优秀的教师,一所优秀的学校,课程改革应该伴随着教育每一天,如果缺乏课程改革的思想,忘记课程改革的行动,想要走得更远,那就难比登天了。课程改革到底应该为谁服务的,许多人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一厢情愿作秀,满以为只要上级领导高兴,自己就可以像做道场那样的大办特办,也不管教师愿不愿意,学生习惯不习惯。
我佩服真正的教育实践家,他们整日里在校园里巡视,都教师中间去,到孩子中间去,针对教师面临的困惑,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寻找出属于学校最最需要的思路,一路走下去,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把课程改革进行到底。无论是蔡林森先生,还是张炳华先生,他们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特别在意人本身,而不是搞多少花架子,更不在乎外界说三道四,反而能够让学校保持强劲的核心竞争力。
为啥课程改革行政推动没办法发挥作用,我看关键点就是忽略了尊重人,不知道人在课程改革中主观能动的必要。无论你创造了多少所谓新颖的模式,殊不知,教师打心眼里抵触,学生打心眼地不理解,纯粹是应付式的,不能够真正做到深入人心,试想,如此改革不半途而废才叫怪呢?
课程改革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官僚身上,有意思的是,如今喊得最响的人都是一些脱离一线的教育官僚们,他们满脑子只想着捞取政绩,俨然不在意广大师生到底需要什么,说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是围绕科学教育改革进行的呢?有些地区,甚至有些教育主管领导任命随意性很强,就算曾经在教育一线打拼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改革在日新月异的变化,自己仅仅凭着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就大言不惭地大谈特谈所谓的改革,难免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嫌。
教育之所以在花里胡哨地课程改革乱象面前没有失去阵脚,我觉得依旧是绝大多数有良知老师在苦苦支撑着,他们一方面要应付领导的花样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又得卯足劲儿为孩子的未来前途呕心沥血,难怪许多一线教师不仅身体疲惫,更是筋疲力尽,也不知道啥时候才是个头。
学校课程改革想要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我发现,只有行政领导真正投身到课程改革中去,我们才能够在激烈竞争的今天杀出一条血路来。我们不要老是幻想着学校可以如暴发户那样,一夜就可以发大财,课程改革说到底如熬中药一样,急不得也慢不得,需要围绕行动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够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尽管有专家提出教育评价要多元化,我发现真正决定学校位置的恰恰只有分数上见分晓,可以说,教育一味迎合世俗而不在意自身的规律,师生学习与生活只能变得异常的困难,那种挑灯夜读、早出晚归的沉重负担又怎么会降下来呢?
张炳华校长认为要为广大师生幸福服务一辈子,我发现,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够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幸福行走,关键在于教育决策者、管理者到底有没有身先士卒,到底有没有实事求是,只有真正走在一线,你才能看到学校到底缺乏什么,课程改革才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蔡林森先生选拔继任者绝不会搞什么空调,老人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喜欢把真正在一线从事教学的教师或者中层干部提拔上来,原因就在于如此可以保证学校课程改革的延续性。
学校课程改革绝不是官僚体制下压迫所能实现的,需要愿意改革者真正意义上从师生需求出发,致力搭建一个个灵动的舞台,让置身课程改革的人得到锻炼,享受成功带来的欢乐。许多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跟随者就算吃尽了苦头,但最终的收获却是幸福的,这肯定不是所谓的行政推动所能完成的。
课程改革绝不是行政推动所能左右的,教育决策者、管理者千万不能够迷信只有行政推动才能解决一切,有必要主动坚守在教学一线,接受体制内的各种考验,我们才不会站着说话不腰疼,决策也不会如飞机上吹笛子——唱高调。课程改革一定应该与民主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的,魏书生先生为啥能够引领一所学校走上正轨,不就是依靠广大教师,啥事都喜欢与教师商量,到学生中间去问问,从而形成更加合理的决策。只有建立在民主管理基础上的课程改革,才能够让一所学校迸发活力,广大师生才能享受课改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课程改革应该如高山流水,而不是舀一勺水就妄议得到了一片海洋,唯有不断地海纳百川,我们才能够在教育世界中鱼如得水,自由自在地遨游。我喜欢与广大教师同命运、共呼吸,尽管才刚刚起步,但只要凝聚人心,相信点点滴滴的进步,一定会赢得最最美丽的教育明天。(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