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岂能偏离生活化轨道?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天地 |
语文学习岂能偏离生活化轨道?
时下,作为初中生,我们有一定的时间可以支配,然而,可能是竞争压力增大,许多家长都有意无意把孩子圈在作业里,就是希望最大限度占据时间,让学习成绩达到最优化结果。殊不知,这种脱离生活实际的学习只能让语文雪上加霜。
语文学习生活化,这是解决“无米之炊”的最佳途径,正因为如此,我们许多孩子写起文章来就“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只要提到写作文,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想着作文书,乃至于七拼八凑,试想又有什么好的结果呢?
语文说到底就是语言与文字,从本质上判断,就需要课内外始终围绕听说读写来进行。作为母语,语文学习有着先天的优势,毕竟,每天我们都在听说读中度过,只有写很少有人涉足。不要看一些老师在讲台上说得天花乱坠,事实上,真正让其写点东西,也会茫茫然,不知道写啥,不就是写是听说读的最高境界,难怪古代科举考试,不就是一篇文章决定一切吗?
信息化社会,人们利用各种电子化平台可以自由的交流与分享信息,真正能够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可惜的是,有几个人真正的长脑子,纯粹是信息的奴隶,只要是网上说的东西,立马相信,导致自己成为严严实实地信息储存人,难怪党和国家对舆论的引导愈来愈重视。不是有这样的成语,叫三人成虎吗?意思是说,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没人会相信,等到三个及以上的人说街上有大老虎,这下好了,整个世界都相信了。我们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没有甄别能力,老是鹦鹉式的人云亦云,试想,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世观、价值观如何保持下去。
语文学习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应该拒绝到网络间去冲浪,如果还是在课本的圈子里走来走去,我看,只能是井底之蛙,就算学了许多阅读技巧,恐怕也很难培养出独立的人格,照样成为信息的奴隶。网络间不是经常有高智商的人犯一些低级错误,不就是知识的学习严重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只知道听到什么就相信什么,如此,不受骗上当才叫怪呢?
人的判断力需要语文课堂借助语言文字进行反复的逻辑训练,为啥要学辩证法,为啥要提倡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希望人在成长过程中摆脱被信息奴役的地位,成为甄别与处理信息的主人。
语文学习不应该是书斋式的,而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一个人能否学好语文的关键。《死亡诗社》,一位可敬的新老师为啥会快速成为孩子们的朋友,不就是在他的课堂上,广大学生可以自由呼吸生活的空气,从而快意抒情或者表达心声。语文学习缺乏生活化,只能让学生硬生生地从生活中割裂开来,整日里学着不属于自己时代的东西,徒增了许多烦恼又有什么奇怪呢?
经典的作品,我发现,都是与生活联系紧密,有着得天独厚的穿越时空意识,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作品无论走进什么样的时代,都会有许多的读者。至于那些刻着时代烙印的作品,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背多少,只能让广大学生痛苦,显然不利于学习语文本身。窦桂梅女士只让孩子们背诵古诗,至于现代文却不怎么在意,我也有同感,为啥呢,所有选出来的文章一定要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否则,背的过程只不过是浪费时间。
也许有人说,古诗不也是过去的作品,背了有啥用初,实际上,人类在传承与发展中,我们有一种徜徉于血液与神经中的文化基因在荡漾,只要你是中国人,都会不由自主带着老祖宗传承的文化气息生活着,这需要我们借助语文这样的平台给予唤醒,否则,只能在枯燥无味中死去。不知为啥,我们读许多古诗,只要一两遍,就很难忘记,似乎诗里发生的事儿就在昨天一般。人是有灵性的动物,我们在继承古代经典作品的同时更是在唤醒自身的文化符号,这恰恰有利于一个人更好地接近生活。有老师说得好,中文系的孩子,读了许多诗,如果遇到下雨天,说不定走在路上会不知不觉流眼泪,为啥呢,不知是那首诗的意境打动了自己。试想,《红楼梦》为啥伟大,尽管残缺不全,但小说中的诗情画意比比皆是,用心的人读之又怎么可能忘记呢?
阅读经典,这是语文生活化的最美丽的桥梁,它可以唤起孩子内心深处文化记忆,从而更好地走进生活,享受幸福人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中,我们只有时刻走进生活,才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阅历,进而灵动地认识周围的一切,这才是一个人如何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
我不反对语文学习的思想功能,一切纯知识的讲授,我发现都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语文说白了就是语言与文字,我们学习的语言只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成为语言的最幸福的驾驭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要求我们在驾驭语言文字的同时,别忘了生活气息的感悟。不是有许多乡村的老妪,尽管大字不识几个,但见识却未必低到哪里去,原因就在于这些人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从来不忘记修心养性,伴随着阅历的广阔,说出有见识的话又有什么奇怪呢?
书不需要读多少,关键在于你悟出了多少。语言的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利用好经典作品唤起孩子的记忆,从而从鲜活的生活中悟出多少符合自身需要的思想与判断来。这就是语文学习生活化除了在阅读经典上需要下功夫,更需要在反思与梳理上做文章。
如果说阅读经典可以提升我们对现实生活信息的甄别能力,那么,静下心来写作就可以让文化的气息融入到我们的血液当中,培养独立的人格,从而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新新人类。为啥许多人不愿意或者害怕写作,不就是自己心烦意燥,不怎么在意每一天到底应该如何度过,到头来只能浑浑噩噩度过一生,看上去风风光光,实质上什么都不是,这样的人从古到今不计其数,只不过是许多杰出者的陪衬而已。
不要指望每个人都能够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但作为语文学习,我们需要培养一些传承人类文化的种子,否则,薪火相传不过是一句空话,历史又何谈在文明的轨道上飞奔。阅读经典,书写人生,这是语文学习生活化必备的途径,偏向哪一方都不行。
语文老师作为母语的传承者,我们有必要不断地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学好容纳百川,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文化思想的传播者与引领者。同时,更应该在文化思想领域耕耘自己的收获,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字一人生,只有坚持走下去,我们才能够真正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享受美丽的人生。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手把花锄,心飞苍穹,抬望眼,语文世界,天地一沙鸥,月满西楼,星汉灿烂,纯属天籁。(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