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来给“熊孩子”点亮心灯?

(2016-03-15 13:23:55)
标签:

教育

育儿

人生

杂谈

分类: 教育论坛

谁来给“熊孩子”点亮心灯?

谁来给“熊孩子”点亮心灯?

时下,“熊孩子”的事儿时不时会在网络间爆料,许多人都感叹,这些毛孩子怎么就不让人省油呢,难道就没办法处理。

许多优秀的班主任,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经验时,也不过是挑出一两个成功的例子说到而已。到底应该怎么样让“熊孩子”改邪归正,尽管许多人谈了不少,但至于效果如何,恐怕谁也说不准。

“熊孩子”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没有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在其习惯上没有做足文章,乃至于,坏的习气一旦养成,后来人想要纠正,那就困难重重了。

“熊孩子”未必天上就是那么的不可救药,说到底,也是长期没有人加以纠正,久而久之,才变得没办法改善,这样的孩子,你就算全身心扑上去,恐怕也未必能够从质的方面发生改变。这些天,我喜欢巡视教室,不知为啥,多多少少能够看到少数孩子游离于课堂之外,也许课堂老师不怎么在意孩子的学情,也许课堂上设计的内容孩子没办法了解,作为老师,我们可能找到许多理由,在这些当中,最最关键的就是“熊孩子”们。

有老师苦着脸说道,“怎么这么讨厌,这也不做,那也不行,完全是可怜的熊样儿,一点都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看着、看着就来气!”我多么希望这些“熊孩子”能够洗心革面,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一切。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许多“熊孩子”在老师的眼里,可谓是穿着僵硬的盔甲,一副不买账的样子,压根儿不知道天高地厚,到头来,俨然就是朽木不可雕也,实在令人遗憾。我坚持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结果,只要你去发现,都会找到结果产生的原因。

事实上,“熊孩子”之所以讨厌,也是老师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悲观绝望地结果。可能是长期教育不灵的结果,这些“熊孩子”已经不怎么在意一个人的坦诚,往往带着怀疑的目光审视大人说过的每句话。有人说得好,“熊孩子”一般情况下脸皮都比较厚,十之八九都不怎么买账,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教师会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特别感冒,觉得不可理喻。实际上,在教育“熊孩子”问题上,我们失败常常超过了成功。

不知为啥,我希望听到许多老师讲述自己教育“熊孩子”失败的故事,在这一点上,只有真正身在教学一线,懂得学习状况的教师,他才能够正视。记得王晓春教授就专门设立了平台,与一线教师零距离接触,目的就是希望听到真正基层学校的声音。在面对“熊孩子”问题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束手无策的,他们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样,这些小毛孩才能够真正回到正常人成长轨道上来。

我喜欢与孩子们接触,也明白,许多老师之所以悲催,不就是长期与这些孩子在一起,看着自己苦口婆心,就是白费劲儿,当然会觉得没有成就感,久而久之,把“熊孩子”视作眼中钉也就毫不奇怪了。

“熊孩子”不可救药,至少在许多长期被失败笼罩的老师看来,这俨然已经成了真理。难怪一些老师,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都会不约而同地打听,到底哪些孩子是乖乖的,哪些家伙是浑身长着刺的。实际上,谁都不愿意“熊孩子”来到自己的班级,一旦班级无奈的分到“熊孩子”,往往刚开始,以恐吓来压制,等到这样的招数不灵,只能过一天算一天,实在不行,只能给自己最最低的要求,那就是不希望“熊孩子”惹事就行了。

许多老师面对“熊孩子”心存幻想,误以为只要学会忍耐,一旦“熊孩子”重新分班,自己就可以大大解放了。殊不知,正因为如此的姑息养奸,许多本来不是“熊孩子”的学生这时也开始熊起来,想来实在有些悲哀。

我发现,“熊孩子”产生的原因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而是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完全是我们大人姑息养奸、熟视无睹造成的。我们总是把教育“熊孩子”的任务非常自私的交给别人,一旦别人有了一点点成效,不是竭尽全力去帮助改变“熊孩子”,往往是带着看笑话的心态来面对“熊孩子”的教育,如此,“熊孩子”教育自然难度变大。

事实上,“熊孩子”如何走上正道,许多教育工作者敢于担当,有着坚忍不拔的精神,甚至还要经受冷言冷语,可见,这样的道路并不是什么坦途,难怪许多人会看到“熊孩子”就特别讨厌。“熊孩子”似乎不怎么长记性,今儿吩咐的事儿,一旦脱离了具体的环境,十之八九都会忘得一干二净。也就是说,不长记性,不动脑子,这是许多“熊孩子”的惯性,正因为如此,学习成绩差,品行也好不到哪里去。

我们的办公室经常有“熊孩子”出没,他们不喜欢做作业,总是干事能糊则糊,能拖则拖,一旦有了空子可钻,从来都不愿意放过。许多班主任,在教室里条例制定了一条条,可是一转身,立马“熊孩子”会忘得一干二净,俨然是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的架势。

“熊孩子”与老师的较量,更多的是在演绎猫和老鼠的游戏,这些小老鼠们,实在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只要你稍微迷糊一下,立马神气活现起来,搞得许多老师都不愿意、也没有兴趣再去搭理。

可能有些人会误以为,只有男孩子才有可能是“熊孩子”,殊不知,女孩子熊起来,恐怕许多老师都要抓狂,她们可以在教室里肆无忌惮地大喊大叫,更可以在课间骂架说什么不着边际的话。一旦老师找她们去谈话,要么是连连点头,要么很快掉下小豆豆,要么就是一言不发,这样的“熊孩子”,任谁都会觉得为难,打又不是,骂又不行,当然了,在家里,也不一定是什么省油的灯,难怪许多家长面对“熊孩子”,也是苦着脸的居多。

“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这些“熊孩子”没有深入的了解,其实,在处理“熊孩子”问题上,我发现,许多孩子之所以熊得没边,不就是抓住了家长与老师没有建立正常的沟通上。事实上,这些“熊孩子”最怕家长到学校来,当然也不希望老师到自己家里去,不就是自己的小空隙可以自由自在地堕落吗?

也就是说,大人应该一条心,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主动担当起教育“熊孩子”的责任来,而不是因为“熊孩子”的顽固习惯,在一番努力之后就选择了放弃,只有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们就有了教育“熊孩子”的勇气,自然就不存在什么“熊孩子”的概念。另一方面,学校内,所有老师都应该相互帮助,不断地探讨“熊孩子”的特征,最大限度地缩小“熊孩子”的范围。只有“熊孩子”变好了,我们的学校发展才会有新的生命。

当然了,我们更应该到“熊孩子”的家庭去寻找原因,不应该把家长拒之门外,而应该主动与孩子家长进行联系,客观、公正评判“熊孩子”的行为,有什么说什么,自然而然,“熊孩子”的一些不怎么理想的表现也会有所收敛。

“熊孩子”也希望得到大人的赞赏,只不过,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我们总是忽略“熊孩子”的亮点,只要你愿意发现,亮点在这些“熊孩子”身上还是存在的,只不过,过多的恶习,我们已经找不到客观评价的智慧了。

有人说得好,面对“熊孩子”,我们应该有智慧,当然了,智慧到底如何产生,自然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要建立“熊孩子”也能够变好的信念,再加上学校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交流,没有理由在“熊孩子”的道路上永远失败。

“熊孩子”就像天上的一颗颗星,只要我们愿意拨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美丽的世界将变得更加静谧与和谐。(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