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伴我幸福成长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教育随笔伴我幸福成长
最近,在蒲公英评论QQ群上,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围绕如何写好教育评论大发感慨,更何况学期临近结束,许多地方都在组织各种各样的考试,最令人悲催的是有监考老师竟然在考场上溘然逝去,作为同行,本来说几句话没啥,然而,似乎有人开始刻意上纲上线,总觉得写评论者有些不地道一般。
我是一名基层的教师,自然没有多少长篇大论,只不过结合自己的工作说一些心里话而已,然而,看到一些所谓冠冕堂皇的言论,不由得为教育工作的前景担心。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发现许多所谓的权威言论,要么标题新颖,要么危言耸听,要么不屑一顾,多多少少让基层的教师觉得寒心。
一个教师的死,没想到如一颗炸弹丢进了水里,身边的同事到没有说什么,反而那些围观者似乎吵得面红耳赤,实在令人有些匪夷所思。时下,有些人,看上去身居关键位置,掌握着教育的喉舌,只要别人有一点点异议的言论,立马坐不住了,瞪大眼睛,似乎要把不同异议者吃掉一般。
我觉得社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真相会浮出水面。试想,一位36岁的音乐教师,在监考中死去,这本身就是一件特别痛心的事儿,而我们的许多评论者不在思考教师如何健康的生活,而是胡思乱想,总是在死的原因上过分较真,实在有些不道德。
实际上,鲁迅先生就特别讨厌社会上的一些围观者或者聒噪者,只要有一点点风吹草动,不管三七二十一,随意扔上几句,看上去大理论一套、一套的,骨子里依旧在游戏文字,就算拿了一点点稿费,我觉得也不值得人去佩服。不知为啥,这样的文字迟早会被历史所吞没,没有实在的历史价值。
有人奇怪,我为什么喜欢写教育随笔,不喜欢写过分的言论,不为别的,就是希望把一天天的感想写出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我不是什么专业评论高手,走在教育评论的道路上,就如刘姥姥走进大观园,只会说一些土话,没有什么高水平的话让阅读者推敲。许多人恭维我的文字朴素,其实心里清楚,味同爵蜡,实在有种扶不起烂泥的感觉。
每天,我喜欢写自己的生活,说到底,就是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没有什么经典语句,只是在粗糙的文字上表达心中想要说的话而已。我手写我口,但有一条,我不喜欢雕琢什么文字,内心怎么想就怎么表达出来,每次都在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够感情用事,只愿意实实在在地把一件事叙述清楚,目的就是希望多年后,翻阅这段文字,依旧能够得到更美的回忆。
我觉得一个人,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如果不学会欣赏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注意收集内心深处最美的理性,只知道在吵吵嚷嚷中愤世嫉俗,这样的人生就算精彩,也不能够永恒。事实上,许多人的文字功底都特别深厚,然而,可能是过分苛求自己,也可能是慵懒的缘故,很少有人愿意每天笔耕不缀,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儿。
我发现伟大的教育者不应该仅仅是嘴皮上花样百出,更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家,试想,教育的发展到底由谁来指引,从根本上说,实践家显得尤为重要。我喜欢读实在的文字,不喜欢专业术语强,隔靴搔痒,游戏文字,殊不知,许多专家的文字为啥没人愿意看,大概原因就在于高谈阔论,眼里完全看不起读者,一副教训人的口吻,如此,确实没几个人愿意读之。
如今,许多教育报刊杂志,消费者真的少得可怜,可以说,随着网络平台的开拓,这样的阵地将愈来愈狭窄,否则,每年也不会有摊牌现象存在。我发现时下的年轻人喜欢借助手机平台来进行阅读学习,当然了,他们关注的知识在许多专业人士眼里完全是下里巴人,可惜的是,下里巴人一旦成了气候,往往能够改变一个时代的风气。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看,我认为有生命的文字应该发自内心,而不是为了评论而说道。人终究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你的文字没有温度,一味地教条,完全不能够把读者当作自己人,就算文字发表的期刊级别再高,我看也没有什么收藏价值。
从人类拥有文字以来,言论如长江之水,浩浩荡荡,但真正留下来的,不是那些所谓的官方语言,恰恰是发自肺腑的用情之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然而,在人间流传的恰恰是情感丰富,语言灵动的文字,这确实让一些老学究们觉得意外。
每次想写点文字,眼前似乎坐着一位可敬的朋友,我不敢有一点点怠慢,在字里行间静静地吞吐朴实的话语,不用高声语,只愿心心相印,没想到,在不知不觉中,许多读过文字的人倍感亲切,反而成为好朋友。
事实上,有些人算得上是写作高手,他们的语言深邃,见解独到,文采飞扬,然而,不知为啥,总觉得缺乏真诚,似乎在戏弄读者,读罢之后,看上去懂了一些东西,细细品味又似乎啥都没有。当然了,也有一些故弄玄虚者,他们喜欢吓唬别人,动不动就扣什么帽子,看上去似乎特别正义,实质上,又讲不出什么头绪来,这样的文字,人们读了会昏昏欲睡,大声呼叫受骗上当。
我几乎每周都买一些书籍,不知为啥,一些所谓政论性的文字,尽管题目震撼人心,但稍微翻上几页,似乎很难看到一些灵气,只能随意丢在一边,任其生灰尘。相反,那些不怎么高雅的书,每每读到精到之处,常常会欣喜不已,很难忘怀。
我们不要老是读一些官方的权威文字,不如看看平常百姓的语言,在不经意间,常常会得到意外的收获。原因很简单,官方的权威文字,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层的过滤,甚至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可以随意篡改原意,实在不能够全信,而民间流传的语言,可能有添油加醋的成分,但却能够接近事实的真相。
教育评论,无论你什么角色的人,不妨多问问自己,写下来的东西是不是出自真心,有没有迎合什么,动机到底存不存,如果为了迎合所谓的品位而忘记说真话,我看这样的文字得到暂时的发表也不会流传太久,试想,每年每天有多少文章在各种平台出现,但能够留在人记忆深处的文章又有几篇呢?
殊不知,许多人都喜欢把这些看上去哗众取宠的文章当作饭后谈资,到底有没有什么作用,我们实在有些有限,否则,鲁迅先生也不会弃医从文,写得心应手地小说、杂文,不就是希望坦诚地与读者交流,从而唤醒更多的人冲破黑色的樊笼,缔造一个光明和谐的新世界。
文字不再有多权威,只要用心客观着笔就行,人的身份不管来自何处,只要真诚表达文章就行,我与其说在写文章,不如说在记录生活点滴,反思潜意识里到底有哪些不足。说真的,每次写完,都会给灵魂带来震撼,感觉要做的事情特别多,当然在悔悟中也会特别在意别人的感受,更不会忽略事情的来龙去脉,渐渐地,人也变得勤快起来,看问题也深刻多了,做事情也变得理性起来,不由为自己的进步感到无比的高兴。
教育评论,我总是写成教育随笔,真的对不起许多关心在下成长的人,反躬自省,才明白,人生在意,风吹雨打,在前进的道路上,学会欣赏无限风光,天地间才会为之阳光与幸福。(钱永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