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在上下山中幸福行走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让教育在上下山中幸福行走
最近,由王宝强主演的《道士下山》正在热播,不知为啥,我老是想起台湾作家李敖写的小说《上山·下山·爱》来,看来,一个人的出世与入世之间最佳的桥梁,那就是无边无际地爱。
道士在山间云游,只知道与日月同辉,不知民间的喜怒哀乐,自然会觉得逍遥自在,但真正地得道者往往会到滚滚红尘中走一走,具体了解民生疾苦,这样的人生才会显得特别的完美与充实。那么,到底是什么让道士愿意上山与下山呢,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人间和内心深处藏着的本能地一种爱。
事实上,上山可以让一个道士明白,人要想有一定的修为,那就得学会攀登,不断地进步,在云游山水之间得到最美的风景。怪柳宗元先生游览了西山之后,才明白“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那么,人不也是如此吗?不等高,不知山之高,不涉水,不知海之深。上山,天地间,你才会在会当凌绝顶的同时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奇幻景象。
作为社会都在关注的教育,我觉得更需要学会上山。如今的教育为啥问题重重,我看十之八九就在于没有上好山,整日里在泥淖中虚度时日,看上去忙个不停,实际上是白忙活一场。至今,人们一直在用钱学森之问在刁难教育,再加上“三无”院士屠呦呦的出现,教育更是成了大伙攻击的对象,似乎没有了希望。时下的教育与当年的柳宗元的昏天暗地的环境没有什么两样,如果有另一种形式可以代替教育,我看教育老早已经走进博物馆了。每年,在聚焦热点时,教育从来就没有缺席过,上上下下都在指责教育,然而,我们的教育设计者却整日里在官僚们的吆喝下忙着案牍之事,听着乱耳之丝竹,没办法静下心来去阅金经、弹素琴,找到教育发展的根本来。
教育需要自然,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没有忘记教育的理想设计。也就是说,教育人要追求理想,不应该过分多地拘泥于功利,读一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就可以看出,在哲学家的眼里,教育从来就是孕育人类希望的地方,谁让教育失去了理想与希望,社会就会变得了无生趣来。事实上,只要你是一个愿意与教育家们同游之人,与他们在作品中交流,他们常常在探讨教育技艺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创造与设计人间最美的、最自由的教育王国。无论是卢梭的《爱弥儿》,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包括如今炒得得比较热的《窗边的小豆豆》系列和《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他们都在反反复复述说着教育带来的和谐与幸福,拥有的理想与希望。教育的发展不能忘记理想的坚守,否则,在分数论决定一切的大背景下,我们是很难办出一流教育来的。事实证明,一流的学校不在于你在硬件上给予了什么豪华的设备,关键在于人在精神领域创造了多少,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就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也是为啥帕夫雷什中学至今也没有在高楼大厦上下功夫,但这并没有影响这所学校造就一流人才,阻碍其成为世界名校。教育设计者首当其冲应该是理想主义者,试想,没有一个个理想主义教育家的坚持,人类的思想与文化又怎么会在自由自在地环境下传承与发展?
仰望星空从来与脚踏实地并不矛盾,康德就认为一个人想要活得有滋有味,就需要自己时刻关注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仅仅拥有理想,不去实践,我们很难开辟教育新的天地来。浮士德没有在魔鬼梅菲斯特的诱惑下整日里处于虚幻的生活中,而是在不断地思考与探索中“蓦然回首”,才发现世间人与人生活的和谐才是最美的,苏东坡先生也不会“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只愿意在人间起舞。
我不喜欢那些高谈阔论的教育理想者,更多的愿意与教育实践者走在一起,与他们一道思考教育的未来,分析教育存在的问题,反思教育有待改进的地方。实际上,一个出色的教育实践者,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会屈服,他们会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哪怕只有一丝阳光。教育实践者不在于高官厚禄,愿意一辈子坚守在教育一线,这样的人尽管凤毛麟角,但从来都保持金子般的睿智。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伟大的教育家十之八九都是实践家,他们心系孩子,不忘在实践中减轻周围人的痛苦,宁愿自己忍受巨痛,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光明是自己坚持不懈做下去的动力。
教育之所以需要下山,就需要我们的理想者脚踏实地,真正把自己的理想、信念与实践完美结合起来,“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柳宗元之所以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重要位置,显然与先生的关心民生疾苦是分不开的,那么,作为教育人,我们更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更多的去思考如何让教师幸福成长,学生快乐学习生活?而不是纯粹在知识灌输与模式创新上做表面文章,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注定了学习的痛苦与师生之间的尖锐矛盾,一旦整个教育领域陷入到压迫与被压迫、你争我夺的状态中,人与人之间又何谈什么爱,什么公平,什么幸福?
我们的教育如何在上山与下山中自然行走,这就需要每个教育涉及者都得心存伟大的爱。人之所以高尚,那是因为爱的存在,人之所以没有堕落,也是因为爱没有迷失。许多顶层设计者们满以为只要借助企业的管理模式就可以让中国的教育腾飞,殊不知,这样的精细化管理与按部就班地用人制度只能让教育变得异常糟糕起来。绩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的现状,但也激化了教师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的教师良知不在,恐怕教育只能更加糟糕透顶。
学校为啥矛盾重重,不就是人为的三六九等,整日里每个人都紧张兮兮的,上级主管部门为了得到政绩,也在选择性地偷偷排名,目的就是希望获得最大的利益。择校热、题海战、各种体罚与变相体罚,整个人置身于不正常的环境中,绝大多数都会活动变人形的。我们在感叹教育存在问题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思考,教育千万不能失去爱,一旦没有了以爱为承载体的良知,整个社会都会陷入万劫不复之中。
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你读下去,就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对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对父母、师长、朋友的小我之爱,处处都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没有爱,教育无法上山与下山,自然无法承载传承人类文化思想与文明希望。
世界上三大宗教,他们几乎不约而同的强调爱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因为爱的存在,人类的灵魂才会有地方栖息,整个文明才有了发展的可能性。与宗教同样,教育也需要爱,需要教育涉及者悲天悯人,心系天下苍生,而不是仅仅计较于教育技艺的精益求精,忽略了人类思想幸福传播。
上善若水,山因为水的存在而奇妙无穷,教育因为人的良知而幸福快乐,那么,教育开拓者们在上山与下山的过程中,不妨问问自己,心在何处,爱在那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自然与创造中不断前行,去欣赏险峰处无限风光!(钱永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