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论坛 |
洋节跟风预示着传统节日无味
时下,许多人都在晒万圣节的趣事,据记者采访发现,万圣节目前出现了低龄化跟风现象。商场里的营业员说,最近不少小孩子都来买面具。有些面具不仅造型夸张,甚至已经到了惊悚的地步。有心理学家提醒,如今万圣节的服饰和情节都和恐怖相关,对于成年人或许影响不大,但对于幻想和现实尚不清晰的幼儿来说,不利于其性格形成。
过完了万圣节,许多孩子又在憧憬着圣诞节,就差没有惦记西方的国庆日了。事实上,洋节日走进千千万万家庭,来到一所所学校,愈来愈低龄化,都预示着传统节日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孩子们没有在大人的引领下得到更多的教育,结果孩子遇到洋节日就兴奋,走进传统节日就无聊,这确实需要每个人去深思。
传统节日,我发现十之八九都是在凝重与枯燥中度过。曾几何时,我们因忙于工作可以忽略这些传统节日的存在,尽管当下国家开始重视传统节日,但在其内容上并没有给以足够的丰富,难怪许多孩子提到传统节日,要么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记得几个人名,听到一些故事,要么就是在吃和茫然中度过了一天,等到第二天问之,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没有念想。
中国人都特别在意春节与元宵,可惜的是,除了浩浩荡荡地人潮之外,我们很难感受到这种隆重节日带来的震撼。一家人团团圆圆吃着年夜饭,守着压岁钱,放着鞭炮,稍微有点文化气息的地方也会搞点灯会,猜一猜灯谜,然而,绝大多数家庭只不过是祭祀菩萨,看看春节晚会,用短信传播一下友情,至于什么是过年,大人懒得与孩子说,孩子也不知道问,如此年复一年,过年的味道没有了,难怪许多人会没有什么幸福感。
走进千家万户,最能够体现节日味道的,我看还是清明与中秋。清明节,一家老老小小三五成群地去祭奠故去的亲人,这时候,每个人的表情都那么凝重,如果孩子参与其中,肯定能够得到许多启示。相对而言,中秋节却因为许多大人在外面打拼,反而没办法团团圆圆,用苏东坡的话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尽管手里拿着月饼,但望着空中的月亮,想着远方的亲人,又有几个能够咽得下?
也就是说,中国式的节日都来得有些凝重,人置身其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心会觉得特别压抑、郁闷,难怪活泼好动的孩子会觉得没有啥意思。清明节扫墓,中秋节团圆,春节喜庆中往往在衣食住行上过分纠结,否则,杨白劳与喜儿也不会大年三十那么痛苦?亏得有六一儿童节,否则,孩子真的没有属于自己的节日。
然而,就是这样的节日也不是中国所特有的,据百度百科记录:六一儿童节,即国际儿童节(又称儿童节,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定于每年的6月1日。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
可见,我们的节日很难从孩子的角度去设计,绝大多数都带有成人化迹象,这与西方的万圣节、感恩节、复活节、圣诞节很难媲美。其实,西方的这些节日都带有宗教色彩,按理说,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是大人的事儿,小孩子很难产生兴趣,这在马克吐温先生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否则,汤姆索亚也不会与哈克贝利芬离家出走,过上漂流的生活。实际上,西方的节日,十之八九都带有教育色彩,这一点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共同之处,读一读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你就会发现,教育是节日最重要的内容,苏拉,想尽办法想着破坏,可以此吸引警察的注意,自己可以到监狱里去过冬,然而,天不遂人愿,无论怎么办,都无法实现,等到来到教堂前,听着教堂里飘来的歌声,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不愿意蹲监狱了,可命运就是喜欢开玩笑,在警察的帮助下,他再次走进监狱,看来,宗教可以净化人的灵魂,也不是人人都能够得到。
西方人明白节日对无论对谁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安息日,上帝设立的日子,无论你有多忙,都得放下手中的活儿,按照主的意愿进行灵魂方面的洗涤,正因为大人的虔诚,小孩子也会跟在后面得到许多启示,久而久之,他们会特别珍惜来自宗教的许多节日,参与的人多了,影响自然很大,走向全世界也就不奇怪了。
可以说,中国的孩子也需要从节日中获得教育的价值,然而,大人似乎忽略了小孩子的需求,总是越俎代庖,往往喜欢走形式,不注意内涵的挖掘,试想,这样对待节日的态度能指望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吗?
曾经,我不屑于过去帝王们搞什么大型的祭祖庆典活动,比如祭祀泰山,到孔庙去拜圣人,现在想来,古人之所以愿意斋戒,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文化和思想的尊重,对一个民族的传承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这一点,我们的大圣人孔夫子特别在意礼,坚持克己复礼,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表示对这些人的尊敬。与乡亲们举行饮酒仪式,结束后等老人出门自己才走;在仪式中毕恭毕敬,敬神如神在。
正因为老师在意礼数,自然在对待传统节日时,也特别的重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然更多参与者从中得到教育。然而,我们的学生,从早到晚就是学习,眼下的大人,更是为了生计而苦苦奔波,如此,能够指望参与传统节日的人真正意义上丰富内涵,确保传统节日愈来愈有价值和意义。
读《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为啥这部作品能够位列古典小说之首,不就是曹雪芹把中秋、过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写得出神入化,意味深长,人只要稍微有点常识,都会从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怪有人说得好,你不读《红楼梦》,就很难了解中国文化。
然而,能够专心致志读几遍《红楼梦》的人少得可怜,许多孩子在题海中奋发,在考试中挣扎,很难抽出时间来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孩子一旦肤浅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当然对承载传统文化的节日也就失去了兴趣,一代传一代,谁能够指望中国式的节日会源远流长,家喻户晓呢?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对于小孩子而言,这有些为时尚早,我看,传统节日固然要继承凝重的文化,但更应该创设一个个鲜活的文化活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我们的节日不应该敷衍了事,而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围绕老少皆宜,多创设一些富有内涵的活动,参与的人多了,节日的影响自然会打起来,也不至于过着本土节日苦瓜着脸,走进洋节就喜气洋洋。
洋节轰轰烈烈,由此可以判断,无论是谁,都愿意在节日的氛围中享受文化与宗教带来的收获,那么,传统节日的缺失恰恰要求我们这样的民族,不是仅仅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都无需深究了,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中来,我们才不至于失魂落魄,忘了自己从何处来,将来应该造就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来。(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