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间信任最美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师生之间信任最美
不知为什么,走进一个陌生的课堂,不管自己有多大的能耐,都会清一色地选择取得孩子信任,否则,课堂想要行云流水,那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
无论是什么名师,他们在上课之前或者上课刚刚开始,都会第一时间取得孩子的信任,就算课题再怎么娴熟,都会不约而同地如此做。也就是说,课堂需要师生之间彼此信任,这样的信任几乎可以维系教育畅意表达。
有些老师误以为,只要建立强大的管理制度,对孩子拥有无可挑剔的权威,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天,自己的教育教学也无需有多大的担心,然而,这种单方面的强势只能让师生之间没办法交流或者存在可怕的误解。
许多孩子之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苦恼,说到底,就是没办法理解大人言行背后隐藏的温暖。每每看到老师训斥孩子,我都在问自己,老师说的东西,孩子真的懂吗?实在不行,就让家长来帮助教育,事实上,家长来了只能加剧大人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等到孩子眼睛朝上,不屑一顾时,可想而知,教育只能走向死胡同。
有人面对不可救药的孩子,不由自主地叹息,教育不是万能的,殊不知,教育者本身不认真反省,不从身上寻找原因,一味的责怪学生,这样的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只能导致教育愈来愈糟糕。我把孩子存在的问题归结为成长中需要走的路,如果一味的说不,而不解释为啥不,只能造成师生之间的对抗。
我不反对严格要求孩子,但不可以侮辱孩子的人格,针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我们可以严厉地批评,但千万不能够因为孩子一件事做错了,就否定一个孩子的品质,这不是正确地教育行为。将心比心,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小心犯了错误,本身已经够后悔了,然而,你却给其扣帽子,说这个人怎么样的不行,甚至对一个人的尊严给以全盘否定,试想,这个人一旦在人格尊严上坍塌,丢魂落魄,魂不守舍,没有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再怎么指责,就算错误纠正了,这个人只会因为恐惧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绝不会发自肺腑地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一旦约束力消失,人的兽性立马迸发出来,这也是为啥专制型教育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的原因所在。
不信,你可以看看,一个有权威的班主任老师,只要在学校,班级说不定就清净无比,孩子也特别自觉,等到有啥事离开,一旦孩子得到消息,立马会出现失控的行为,可以说,班主任管理不是建立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无论老师拥有多大能耐,也不会从根本上让孩子走上正道。
魏书生先生管理孩子的核心理念那就是师生之间彼此的信任,他信任孩子,愿意放手孩子,鼓励孩子自我管理,乃至于老人家到外面成个月讲学,孩子们依然能够有序的学习,效果并没有因此而打折,反而在信任中激发了孩子的潜能,这是值得许多教育教学管理者去审视的。
校园之所以和谐幸福,说到底就是师生之间信任,一旦在管理与被管理中度过,就算表面上平静,一旦这种管理约束力消失,谁能指望学生维持原来的秩序呢?我发现当下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猫和老鼠式的,学生提防着老师,老师监视着学生,只要稍微松懈一点,立马会搞得整个教室人仰马翻,乌烟瘴气。
有老师特别高兴,不免洋洋得意,说什么,自己怎么样有能耐,班上每个孩子都服服帖帖,其实不然,检验一个人的管理是否成功,关键看这个人不在场时期,被管理者到底是什么样子。
大家都知道,在一个单位,如果头头们亲和力不够,只知道一味的布置任务,不知道从心底尊敬员工,让员工感受到来自内心肺腑的温馨,就算表面上规规矩矩地干事,殊不知,这种表面文章并不能够代表领导的水平有多高,相反,一旦自己离开,立马下属就会暗暗松一口气,啥样的懈怠都存在,难怪有管理者感叹,真是一步不到一步不自然。我觉得一个人拥有一个善解人意的领导,就算领导不在场,自己也就能够保持相应的工作节奏,这样的成功管理模式常常要求一个管理者除了建立健全的制度,还要有相应的人文关怀。
同样的,面对一个个少不更事的孩子,我们在建立班规同时,更需要在学习生活上给以足够的关心。别忘了,孩子与大人不一样,他们在恐惧的同时又不免张扬自己,一旦对管理者存在芥蒂,而且愈来愈深,那么才不管教育工作者如何苦口婆心,自已依旧是我行我素,你能指望大人的教育深入孩子的心灵世界吗?
刘邦和项羽之所以在强弱方面发生根本的变化,说到底,就是在对待人才问题上存在根本的分歧,刘邦充分信任一帮兄弟,就算政见不一致,也会认真地听取并为自己所用,难怪张良先生有些纳闷,自己的一套治世理论怎么就高祖能听懂呢?相反,项羽就算力拔山兮气盖世,放着一个好好的范增都不知道珍惜,这样的人肯定会败给刘邦,纵然发出失败是天之过,又有什么用呢?刘邦集团之所以以弱胜强,其根本原因在于彼此之间的信任,试想,刘邦小二如果整日里疑神疑鬼,汉室天下还会存在吗?
信任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我们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也是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孩子尽管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性格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一个出色的老师总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取得学生的信任,能够正确地区分孩子所犯的错误与人格品性的关系,这样的老师,就算在批评孩子方面言辞有些重,孩子也未必就觉得伤害了自尊,反而会因为老师的批评愈来愈敬重老师,为啥呢,他们明白,老师这样做是为自己好,不存在什么私心。
有些老师不知为啥,总喜欢戴着有色眼镜来教育孩子,似乎成绩优秀的孩子在行为品性上就无可挑剔,只有成绩差的孩子才是自己重点责备的对象,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我发现,许多孩子尽管在学习上不如人意,存在着许多或这或那的不好行为,但在做人上并不差多少,一旦走进社会,照样能够人五人六,也算是许多老师觉得不可思议之处。
一个班,一个优秀的老师,他不会厚此薄彼,只会在保护孩子人格尊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到人人平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缔造完美的学习生活秩序,然而,我们总是以本能的偏见破坏这样的规律,结果,师生之间没有了信任作为基石,老师觉得累,学生觉得烦也就不奇怪了。
上天造物从来没有厚此薄彼,作为天地人之师,我们也应该遵循上天之道,不要偏颇于自己的私心杂念,要时刻鼓励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只要用之在合适的位置上,都会发挥巨大的价值。学生在学习中,我们固然要严格,但不能因为学习的差异就否认一个孩子存在的价值,这是任何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注意的。
让孩子懂得了老师的一片真心,明白老师是真心实意帮助自己成长的,拥有了这样的理解,相互之间自然存在信任这根最最坚实的纽带,不管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不解和困难,相信只要信任犹存,一切问题都会解决的,这就是为啥老师之间魅力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原因所在。
走在路上,一个懂得孩子内心世界的、明白维护学生尊严的教育工作者,从来不缺乏孩子对自己的尊敬,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概其精髓就是如此吧!(钱永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