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候家访家长无需闹心焦虑?

标签:
家访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迎候家访家长无需闹心焦虑?
据报道:7月底、8月初正是新生迎接家访的集中期,因此而焦虑的家长并不少。记者发现,有些家长之所以在老师家访这件事上焦虑又纠结,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家访的效果有较高的预期。家长周先生认为,孩子入学后,从班干部选聘、上课被提问的机会等等来看,班主任很重要。因此给老师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我觉得迎候教师家访无需如此兴师动众,毕竟,老师的来访无非是了解孩子情况,告知家长新的学校有哪些注意点,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尽快地适应新的学校,从而为孩子健康成长服务。
可以说,对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家访显得特别重要,原因很简单,我们的老师不清楚孩子到底如何,就算听过去老师怎么样介绍,那也不能真正意义上认识孩子到底如何,这就需要家访来进行补充。
许多家长对老师的来访是既爱又怕,爱的原因在于这样可以近距离接触老师,从而加强家校联系,进而保持交流畅通,这对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有利的。大家都知道,许多孩子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家校没有沟通好,给了孩子自我放纵的机会,一旦家校交流畅通,许多不该出现的事儿也能降到最低点;怕的原因在于家长面对新的老师,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让老师留下好的印象,殊不知,如果不是经验老道的老师,也会觉得忐忑不安,毕竟初次见面,谁都想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
可以说,能够坚持家访的学校,如今已经不太多了,正可谓“通讯发达了,可家长和学校的距离却远了”。懂教育的人都知道,一个孩子想要健康成长,那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否则,任凭一方怎样的努力,有时候效果也未必好到哪里去?
我觉得一次成功的家访,从家长的角度分析,作为家长,应该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最好与孩子一起干,这样的事儿显得特别重要,其次,应该给孩子一个温馨的环境学习,从多次的家访来看,我们的许多家长在这方面做得特别不够,家里凌乱不堪,孩子学习的环境随意性很强。有一次家访,我和妻子竟然在某个孩子的房间里扫了三四箕畚的垃圾,桌面上灰尘多多,书本也是随意乱放,一个大大的房间愣是乱七八糟,再看孩子的整个家庭,那也是乱七八糟的,如此环境下,孩子能够学出点名堂来,那也算是一大奇迹了。我认为一个称职的家长不应该在嘴皮上唠叨不停,而应该在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上多下功夫,就像一个教室一样,整日里乱糟糟的,恐怕在自觉的孩子也会在学业上大打折扣。
可能是家长不怎么在意孩子养成习惯的问题,许多孩子的房间吃的、喝的、玩的东西,应有尽有,家长还在一边抱怨,说孩子怎么习惯差,殊不知这不怎么好的习惯完全是由家长本人造成的,这才是悲哀呢?
老师家访,一方面是要看看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从家长口中具体了解孩子在家里的实际情况,以便给每个孩子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案来。如今,许多孩子之所以变得复杂起来,说到底,家的不确定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留守儿童、单亲及组合家庭的孩子往往在教育上存在先天性缺陷,为啥呢,孩子的父母没有时间或者不愿意花功夫,承担抚养孩子的任务常常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毕竟隔代的教育常常在爱的方式上出现偏差,孩子常常在溺爱的环境下成长。经常有老人说,这娃儿怎么了,我们是好吃的、好玩的东西能满足尽可能满足,就是不知道上进,我知道,孩子不仅仅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上得到满足,还需要从精神层面上给以丰富,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打心眼里希望父母亲陪伴在自己身边,享受父母带来的幸福每一天。
老师的家访可以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这对孩子今后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我们的家长应该一五一十地把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呈现给老师,如果你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带着孩子把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我并不反对,但有一条,你应该与孩子说清楚了,那就是,今后,作为家长就应该给孩子如此的学习生活环境,否则,孩子就会认为你不坦诚,搞形式主义。
家长只要心怀坦荡,平日里就注意孩子学习生活环境,主动与孩子沟通,自然没有必要无厘头得担惊受怕。问题在于家访在许多人的概念里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我们每次家访,在问路的时候,都会听到路人不免感叹,如今还家访,言下之意,家访已经成了过去式,殊不知,教育有时候真的需要老师与孩子所在的学习生活环境零距离接触,否则,一些奇怪的现象你是找不到答案的。
为了让家长心安理得地接受老师的家访,我认为教师也应该做足功课,一个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他在一定的区域总会有意无意存在人气,只要老师愿意做有心人,你总能第一时间盘算出特定区域有哪个孩子曾经在自己手上教过,这对于接受家长的认同特别重要,另一方面,应该在受访孩子身上做足文章,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孩子曾经的学习情况,当然了,还得挖掘孩子的闪光点,这在筹备家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家访的目的不是告孩子的黑状,而是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如果家访不在这方面做出点工作来,那么家访只能让家长过分焦虑,孩子过分害怕,试想,孩子整日里疑神疑鬼,家长成日里神神叨叨,我们能够指望教育正常化吗?
教师家访不要过分强调预约,完全可以在不通知的情况下进行,你只要统计好孩子的家庭住址,从学校到孩子家的行程路线,至于啥时家访,完全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当然了,在即将到孩子家之前,你不妨当个电话,这也算是对家长的尊重。等到走进孩子的家里,你应该诚恳地与家长说明来意,顺便观察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如果不如意,你也应该实实在在地提出合理性建议,指出乱七八糟环境对孩子的危害,多说说孩子存在的优点,只要在什么方面进行改进,孩子的未来一定不可估量,但不要夸夸其谈,应该实事求是,让家长和孩子都看到希望。
不要等到孩子犯了错误再找家长,殊不知,那种被动的教育实际上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们有些老师喜欢等到孩子犯错误时,让家长过来帮着教育,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会怨恨老师,讨厌父母,自然会觉得大人如此做,不是在帮助自己,而是在为难自己,一旦孩子与大人之间存在隔阂,你能指望孩子教育能够正常化吗?
只有老师与家长之间建立正常的沟通渠道,不要以提防和压制孩子为目的,而是尽可能帮助孩子改善环境,这才是家访的真正目的。
其实,没有哪个人愿意选择堕落,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优良品质来,家访的老师除了在家访之前做足文章之外,还要在家访过程中保持一个坦诚之心,从而赢得家长和孩子的好感。实际上,家访也应该讲点艺术,不要直来直去,吆来喝去,那只能适得其反,明明看在眼里,也不要轻易说出来,等到家访结束,家长和孩子一定会意识到,从而改进的。我发现,只要老师家访方式得当,就算曾经的那些调皮捣蛋的家伙也会收敛,说不定还会改邪归正,为啥呢,你给一个家庭带来了希望,只要你愿意给,那么,一个家庭也会朝着你希望的目标加足马力,这就是理想家访带来的力量。
一旦家访正常化,我们对家访平常看待,家长自然会愿意与你接触,试想,一个人管理班级,那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儿,如果能够发动所有家长来帮忙,那么教育就相对而言简单多了。一个成功的教师,一届学生下来,许多家长都成了自己的朋友,我觉得如此教育人生才会显得特别幸福快乐,又何乐而不为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