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魅力校服成为孩子的最爱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让魅力校服成为孩子的最爱
记得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访华,参观北师大附中时,有一张与孩子练习书法的照片,网友直吐槽,学生穿的校服“丑到爆”,真的“太减分了”。可以说,我的校服一直是街头巷尾的诟病,就连一流大学的校服,也没有什么个性,天大不了印上校名而已。
校服无疑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行政化决定一切的背景下,那种用运动服代替校服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人在网上吐槽,多少年前,校服就像麻袋,稍微旧一点,简直就是济公和尚下凡尘,实在没办法让人有什么美好回忆。
据搜狐百科上介绍,校服最早起源于欧洲。当时由于战争导致部分家庭生活艰难,学校为了使出身于这样家庭的学生不会因为自己家庭困难而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不使那些家里生活条件好的学生在学校炫耀,于是规定每个学生上学的时候必须穿着相同的衣服。后来这种观念被大多数学校所接纳,纷纷规定学生穿着同样的衣服上学。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而言,男装的校服一般为西服、衬衣和西裤,女装的校服除着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学校都有很大的变化。
从校服的起源来看,校服的存在是因为战争的缘故,为的是让孩子不因为家庭困难而产生自卑感,让生活条件好的学生不至于炫耀,但从各国校服的特点来看,它带有很强的民族特性,个性张扬的美国,对校服的要求比较宽松,注重个性表达,而日本、韩国对校服要求却很高,往往成为时代潮流的风向标,学生往往以穿校服为荣,这一点,德国人就不怎么认同,他们规规矩矩地坚守校服的原始定义,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享受同等的待遇,强调个体融入社会,不得过分张扬个性,与之不同的是,保守的英国却能够让校服款式经典,简洁大方,女生为裙装,男生为西装。校服虽好,但是开支不小,据统计,家长们每年为子女购买校服的费用总额达10亿英镑之多。
事实上,许多国家校服与运动服是分开的,这一点,日本、澳大利亚都有明显的要求,而国内,曾经出现运动校服一统天下的局面,颜色主要有蓝,红,绿,白等,面料以涤盖棉,金光绒等为主。这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不可避免,人们的观念自然也会发生变化。过去那种运动校服一统天下的局面愈来愈被世人所诟病,用“丑到爆”似乎一点都不过分。实际上,运动校服也是在特点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国家不怎么富裕,家庭不怎么宽裕,学校投资还算是紧巴巴的,这一切都决定了校服只能愈是简单愈好,愈是节约成本愈佳,作为过来人,我们也没有觉得这样的校服有啥不妥,同时代相比,能够穿上像样的衣服,那就算是最美的事儿了。记得,那时,许多学生穿的衣服依旧是带着补丁,看到崭新的校服,又有谁不喜欢呢?更有意思的是,校服也挺耐穿,学生毕业了,许多家长会拿着继续穿着干农活,不会觉得尴尬,反而会以穿在身上为荣,如果孩子依旧在高一级学府深造,家长就更加愿意穿出来显摆显摆了。
如今,条件好了,孩子们穿的衣服一套又一套,只要有一点小洞洞,就会立马换掉,就算再怎么困难的家庭,也不会让孩子的衣食住行过分缩水,宁可自己节约一点,也不愿意让孩子在物质上有啥委屈。除非,孩子没有人管理,属于特殊家庭。
如果校服不能与时俱进,依旧是清一色的运动校服,自然没有什么人喜欢。我发现,只要是运动式的校服,孩子们一般很少穿,除非学校强制要求,否则,只能扔在家里睡大觉了。事实上,校服到底应该由谁做主,我觉得这是当下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知道校服设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身份感上区别社会人,强化自我约束力,避免攀比之风,减少家长对孩子服装的投入,以此来体现学校的管理,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可以说,校服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成人化的产物,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支配下,有些不妥当,如何在新时代,让校服成为孩子的最爱,这确实是许多每个关心教育的人认真思考。
我觉得想要让校服成为孩子的最爱,就需要多聆听孩子的意见。事实上,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是以强制代替民主,总是学校管理者和老师说了算,孩子很难发表自己的意见,导致师生之间关系莫名尴尬。在校服问题上,许多孩子在有意无意地进行冷对抗,他们不会明确表示,自己多么不喜欢单调得校服,反正,平日里学校也不会强迫要求穿上,再说了,花的是父母的钱,自己又有什么必要对抗呢?如此,学校校服一旦出台,稍微民主的学校还会发几个样式来让孩子挑选,等到敲定了,只能在尺码上有所区别,其他只能服从。
城里学校我们不知道,反正,在乡镇一级的学校,孩子春夏秋冬只有一套校服,甚至没有,因此,学校的管理者也特别为难,只能把一些集体大型活动放到五、九、十月份,这样,孩子不至于过冷或者过热,活动也显得特别有气势。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学校管理者还是在校服上花了点心思,他们也知道,校服应该尽可能的适合孩子的心理年龄,也尝试从孩子的视觉来设计校服,那些为了赚取更大利益的厂家说不定有专门的团队来精心设计,校服自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观。我想,要让校服真正成为校园流行风,需要按照不同的季节设计不同面料的服装,多到学校征求孩子的意见,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同时,学校也应该成为校服设计的主要参与者,为啥,不同学校的特色不一样,成功的管理者,他们绝对不会让校服没有学校精神元素在里面,否则,校服就失去了意义。我觉得,校服应该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来自学校的约束力,这是符合校服设计初衷的。
事实上,一旦学校上上下下都认可了校服,孩子们一定会特别喜欢。正如北京某育才学校初中部,发起了“自己动手设计校服”的活动:大家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校服,自己来设计,最终大家评选出的优秀方案会交给校服工厂去生产,让同学们穿上自己设计的校服。评选结果出来后,学生们争相订购,甚至有学生一下订购了全部19款,学生说太有纪念意义了,一定要收藏。
可能有人会担心,一切以孩子为出发点,是不是学校管理就没有了严肃性,我看完全没有必要,学校在与孩子商量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不断渗透自身的教育理念,商讨地过程本身就具有约束性,一旦孩子们认同了学校得管理理念,穿着自己心仪的校服,这本身就是管理的最大成功。
魏书生先生认为民主管理的根本形式就是不断地与人商量,形成统一的思想,从而发挥巨大的作用。我发现,一流的学校,他的学生常常会以校为荣,不断地为学校、为班级奉献自己的力量,那种把管理孩子细化到分分秒秒的学校,就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规律,不利于培养一个合格的人才。我相信,李希贵先生的北京十一中,他们肯定有自己的校服,没想到,到网上一查询,竟然能够进入中国最美学校校服排行榜,位置比较靠前,看来,优秀教育管理者,他们都会特别在意校服,毕竟,只有让孩子在潜意识里认同了学校的文化,我们的学校才会四季如春,百花齐放。
如今,随着教育优质均衡和谐发展,如果仅仅关注学校的硬件建设,忽略了学校的发展根本点——文化内涵的打造,学校又怎么可能拥有核心竞争力呢?愿美丽而富有个性的校服成为孩子的最爱,成为学校最亮丽的风景线。(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