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经典阅读岂能视同儿戏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寒假经典阅读岂能视同儿戏
最近许多地方都在晒寒假作业,当然了,许多奇特的作业常常会吸引人的眼球,总觉得学校的创意还算特别,就是害苦了那些无辜的孩子。事实上,这种作业未必是最费劲的,恰恰是是是而非的作业,那才叫大伤脑筋呢?
这不,据一位四年级家长的王燕透露,她孩子语文作业很多,包括5篇作文,10页读书摘记,2本毛笔字,还有那本寒假生活,还要按照老师的要求看四大名著!
《悲惨世界》、《丧钟为谁而鸣》、《双城记》、《老人与海》、《基督山伯爵》、《呼兰河传》以及《挪威的森林》,这7本中外经典小说书目,是一所民办初中初二学生玲玲的寒假作业,老师还要求在这些书中挑选自己想读的几本去读,然后在寒假中完成10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对于让孩子读书,我们本来应该举双手赞同,但不知为啥,看到这些看似合理的作业,掰着手指头,又不免担忧起来。试想想,整个寒假到底有多少天,孩子整日里就算做语文这一门作业,就不知道要花费多长时间了。再说了,寒假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恐怕如此的作业下去,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真的不算多了。我很难想象,这样的作业孩子完成的质量如何。
一个四年级的小朋友,就被逼着按照老师要求看四大名著,也不知道其知识储备能不能把其读完。事实上,老师开出书单,作为家长没有办法反驳,都是一些专家要求读的,并且在考试中也会涉及到。我就在想,读名著固然没什么错,错就错在什么时候读的问题。一个四年级的小朋友,对于古典作品,肯定不会有多大的认识,如果是青少年版的,还可以马马虎虎,但是,孩子的家长似乎没有说得特别具体。我儿子上四年级的时候,老师也要求读《西游》、《水浒》和《三国》,但是,都是清一色地青少年版,自然小家伙不需要多长时间就完成了。如果是家长听错了,那么还情有可原,假如就是读原著,我看就有些不对味了。
不要说孩子,就算是老师,能够把四大名著都一股脑儿地啃下来的,那也算是有些功力的。四大名著中最最难懂的就是《红楼梦》,由于复杂多变的主题,许多问题连有才华的专家都搞不明白,我们又何必指望孩子能够读出啥名堂来,除非孩子有张爱玲小时候的那份顿悟,但毕竟是凤毛麟角。
我觉得利用寒假大量布置阅读经典名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作品在孩子之间欢迎度特别低,否则,平日里依旧有些时间,怎么不能够把这些作品都读完呢?也有这样的揣度,那就是平日里,老师整日里布置大量的作业,孩子压根儿没有时间去读什么书,老师看着又要考试,自然不会错过寒假这段时间,布置大量的名著阅读也就自然而然了。
我想,如果孩子读名著,不考虑孩子已有的知识储备量,一个劲儿地给孩子麻木布置这样的作业,反正,回到家,一切交给家长,自己反正布置了的,至于孩子读不读,怎么样读,读出什么样的滋味,这些都不会成为老师的主要关注点。等到后来考试中出现了有关名著方面的问题,一旦孩子不理解或者不会,老师反而会说,你瞧瞧,叫你读书,你就是不认真,这下惨了吧!如果家长在旁边,那就更加觉得丢面子了。当然了,假如我们的家长都是高文化品位的人,那倒也没什么关系。然而,时下,许多家长还是在外面奔波赚钱,又有几个愿意闲下来,与孩子一起读书呢?许多大人往往一个寒假,能够完完整整待在家里达到七八天,那就算奇迹了,更多的是爷爷奶奶,这些老人家陪伴,孩子说不定,家里也没有老师指定的书籍,如此,孩子能够把这样的作业完成好吗?
我觉得,学校的教育总是显得特别急躁,似乎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要拿出书,就会读得有滋有味起来,其实不然,经典名著,常常需要成年人的加入,没有成年人的加入,孩子很难有耐心把这样的作品读下去。本来,老师应该承担这样的角色,然而,由于平日里教学任务人为的加重,许多语文老师搬着课本教条地嚼碎给每个孩子,没有老师说语文课会多出时间,只会说来不及,如此,又有几个人愿意领着孩子到名著世界里休闲玩乐呢?
再说了,许多经典名著,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解出其中精味,充其量不过是囫囵吞枣,甚至说不定会读歪。不信,你瞧瞧,《水浒》,古人都知道年轻人不要看,《三国》,由于计谋太多,小孩子也未必能够正确地理解,至于《红楼梦》那就是人生的一部大书,恐怕就算经过世事沧桑的老人也未必解出啥来,恐怕只有《西游记》,孩子还能读出点乐子来,当然,这部作品也不是完成看懂,儒释道三教合流,又充满分歧,这孩子也未必能够分别清楚。
也许有人说,小孩子长大后,自然就懂了,我想,这样说也未必就不行,那么既然有这样的认识,为啥不找一些符合孩子身心的作品呢?我看读《查理九世》、《怪物大师》的孩子一定许多,只不过老师不愿意孩子看吗?原因很简单,这些书带点恐怖色彩,对孩子身心健康不好,但是,既然孩子喜欢,大人就有必要认真研究?事实上,校园小说一直是孩子们的最爱,无论是黄蓓佳、杨红樱、秦文君、伍美珍,还是沈石溪、郑渊洁,他们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许多孩子都喜欢看,就连大人翻阅一下,也会一口气读完。这些作品尽管已经走进校园,但是许多老师依旧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硬着头皮布置一些所谓的读名著之类的作业,就是不问问,孩子到底喜不喜欢,老师自己到底愿不愿意读下去。
不管三七二十一,我觉得学校布置什么寒假作业,不妨多到孩子中间去调查一下,不要老是以压迫的方式来要求、为难孩子,导致孩子本来喜欢读书的,这时候也会因为对名著的不理解,而徒增厌恶感。
经典本来没有错,但作为推荐者,不要给以太多的要求,似乎不写读书笔记、心得,就不算读书,似乎不把四大名著都读完,就不算度过了一个完整的寒假,然而,推荐的老师,也不妨问一问自己,到底,你提出的要求,自己能够实现吗?如果连自己都觉得为难,不妨嘴上留情,毕竟,孩子寒假就那么几天,不会简简单单地完成你一门学科的作业,如果三四门加起来,孩子还能够喘得过气来吗?难怪有孩子会感叹,为啥会有放假呢,不如不要放假为妙。
我发现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下,教育工作者是不愿意孩子有丝毫的时间休息,总希望把孩子的日常生活安排得满满的,不为别的,就是不放心孩子,生怕孩子玩耍,否则,说不定孩子开学过来,就会比其他班的孩子差一大截。许多任务就这样无形中交给了家长,许多家长如果能力有限,立马把任务交给社会办学机构,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效果,反正,一个假期,家长未必就那么轻松。
事实上,假期最美的生活就是读一些书,写点东西,但是千万不能超之过急,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这不,我儿子这个寒假还算舒服,老师并没有布置什么奇葩作业,由于成绩还在年级上考前,自然可以免去许多不必要的作业,当然可以静下心来读一点书了。我给其推荐了群众出版社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大唐狄公案》以及《明朝的那些事儿》,同时,又买了最新版的《查理九世》和沈石溪的作品,如此,根据小家伙的兴趣,连续不断地买一些国际大奖的书籍,老婆大人是教英语的,有根据其五年级的词汇量,专门到网上购买英语版的小说,当然了,这些书,我们作为父母亲的首先要看,没想到,孩子没有觉得一点负担,反而能够非常快速地看完,在阅读过程中交流相互的心得,这样的快乐是许多家长很难体会的。
如果老师与家长主动加入到读书的行列,可能就不需要给孩子读书背负许多的不必要的作业,反而能够让孩子读书味道,这又有什么不好呢?那种不切实际地布置阅读名著,我看完成是违背了孩子的实际,是视同儿戏的,不利于孩子在经典作品中快乐的成长,一旦孩子把阅读经典当做一种负担,我们能够指望孩子得到素养上的提升吗?(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