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教书育人不可过分“任性”
时下,许多人都喜欢用任性来形容一个人的特点。不知为啥,看到这个词,我不由得想起金庸笔下的任我行(《笑傲江湖》,狂傲自大,整日里想着要一统江湖,千秋万载,到头来,也不过是白日一梦,与东方不败一样,归于黄土,灰飞烟灭。
其实,令狐冲也特别任性,他喜欢魔教教主的女儿任盈盈,这本身就是特别的任性,也就是说,有悖江湖之道,但是,这位逍遥公子之所以能够在江湖上干出惊天地的伟业来,说到底,并不是什么任性,而是心底的善良。他知道师徒之道,知道江湖之道,自然在无形中维护了武林,反正超越了任我行的任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不败。风清扬,这位遁世英雄,在关键时刻看到了令狐冲的特别之处,自然倾囊相助,连方正大师、空虚道长都认同这位似正似邪的年轻人才是江湖需要的人才。
可以说,任性在人的成长中十之八九都会存在,如果不能够把任性寄托在一定的思想道德基础上,恐怕只能空白了头,不由得空悲切起来。自古以来,人的任性一旦失去了根基,那就会离执着远远的,导致好好地成长过程暂时性短路,没有人好好地指引,到头来,就算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我发现,教书育人千万不可以任性,否则,对于教育者双方都是不利的。如果说一个孩子,他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任性,我们还可以理解,但是,假如一个大人,在处理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时,也那样的任性,那就有些不应该了。实际上,大人的任性常常是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就是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自然不利于大人与小孩之间正常的沟通。
许多大人都觉得特别奇怪,孩子在小学时还特别听话,等到了初中,人高马大了,就开始不听话了,说什么都没办法让孩子接受,说到底,这还是大人的任性出了问题。人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其实,一个人不那么任性,好好地与孩子说话,有些问题不需要闹得鸡飞狗跳的。
我发现,许多家长与孩子讲话都是命令式的,似乎孩子不服从自己的旨意,就是大逆不道,实在没办法,就会来个竹笋炒肉丝,对于没有能力反抗的孩子而言,只能暂时性屈从。难怪有孩子要说,哎,怎么不快点长大呢?一旦孩子长大后,有了资本与父母亲进行对抗时,那就是任性带来的最最糟糕的时刻。这也就是我们的孩子常常到了初中会出现问题,大人与孩子没办法进行沟通,再加上考试的压力,可以想象,他们都会在任性的主导下,自然没办法沟通,大人说孩子不懂事,孩子说大人不可理喻,如此下去,矛盾只能变得愈来愈明显,就算学校再怎么进行引导,那也是治标不治本。
是不是大人与孩子之间就不存在沟通的可能性呢?事实上,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次次感恩活动看出这一切,一个讲演者在台上深情并茂地讲述祖祖辈辈是多么的不容易,大人是如何的辛苦,这时候,整个台下都会激动不已,大人和孩子会暂时性地取得谅解,那时候,说什么都会无条件接受。许多学校误以为这样的一两次活动就会解决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障碍,实际上,这种狂热性的活动并不能维持长期的效应,等到热乎劲儿一过,一切又会回到原来的样子。可以说,实质上,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大人与孩子之间不能畅意沟通,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双方是不是任性。
有时候,你也许特别奇怪,一个班,你不跟孩子们谈什么分数,谈什么如何的学习,更多的说如何做人,再加上身体力行,你会特别奇怪,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出特别的懂事。静下心来想想,你就会明白,你的不任性常常会带来孩子的理解,反而会亲其师信其道。
孔子为什么是伟大的教育家,我觉得在那个时代,教育者背负的东西不太多。那时候,没有所谓的升学率,孔子如果活在当下,可以说,也未必是什么出色的名师,毕竟教出来的成绩放在那儿,弟子三千,闲者也不过七十二而已。孔子不喜欢掩饰什么,对学生说话特别真诚,不喜欢文过饰非,讲究彬彬有礼。先生也会对睡觉的宰予说什么朽木不可雕也,但是宰予并没有生老师的气,等到老师驾鹤西去,他是最孝道的。可以说,对孩子不任性的老师,就算批评孩子几句,孩子也不会任性的反对。
我发现,当下,师生关系紧张,可能也是在任性上出了问题。老师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压迫下,潜意识地活动变人形,自然满脑子的都在想着如何让孩子成绩得到提高。实际上,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按照一个模子发展,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熊孩子,你不要指望它能够飞翔,天鹅孩子,你不要指望它永远在地上行走,可悲的是,我们要求孩子成为全能战士,能够上天入地,简直是神人,这才是成绩优秀者。
为此,数据开始压迫老师,老师开始想尽办法让知识塞进孩子的大脑,如此,作业负担会在不知不觉中严重起来。不要老师责怪老师的任性,我发现,老师的任性有时候是被逼出来的,上级主管部门从来都是用政府考核的方式来要求每个人,家长自然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这一点,我们没办法突破藩篱。俗话说得好,就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实际上,这是不切实际的,我们都知道不能这样搞教育,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会无意中违背教育规律,用一些任性的要求来提高孩子的成绩,导致许多孩子一走进教室,就会觉得呼吸困难,窒息得要命。
到底是谁打破了教育的和谐,我看教育主管部门的任性是特别可怕的。如今,有这样的潜规则,那就是无论你平日里怎么样,只要考出好的成绩,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只要成绩出了问题,那就会平日里再怎么努力,也是无济于事的。可恨的是,地区性教育已经打破了以往的均衡,一大批航母式学校的诞生,让整个地区教育没有了以往的宁静,那些生源薄弱的学校,实在没办法,只能在作业与时间上乱耗,从而出现蛮干也就自然而然了。我发现责任在于教育主管部门的任性,不考虑孩子的基础,一味地一把尺子量到底,甚至更为严重的是,具体到每个班级,才不管,这样的班级原来到底如何。人总是好面子的,不同起跑线,想要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快速地进步,任性就变得理所当然起来。
一个合理的制度会让一个地区的孩子幸福成长,如果制度任性化,那就会让一些奇葩的管理制度出台。我们的老师为什么特别受伤,其实就是吃的教育主管部门任性的亏。学校管理者日子也不好过,由于行政任命式的,许多人今儿不知道明天在哪儿任职,才不管学校原来如何,一味地狠抓毕业班,不注意基础年级的建设,到头来,自己任期的中高考还算可以,等到后来人接手,那就是烫手的山芋了。实际上,这种杀鸡取卵式的教育要求,我们在各个地方并不少见,那些一味强调某种模式,似乎只要用了模式就可以解决一切的思维,说到底,就是任性的结果。从长期的教育发展来看,我们做得最最不好的就是传承与发扬的问题。任性的教育常常喜欢走极端,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盘接受,搞得一线教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说到底,这还是责任的问题,我们的上级一些官员,什么东西都可以圆得过来。如果你考得不好,那是没有学模式的精髓,考得好,那是模式在起作用,至于到底有没有起作用,只有当事人教师知道。实际上,失败的教师怎么敢抬头质疑,成功的教师就算搭个顺手人情,又有什么事儿?可以说,改革年年有,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够不任性。
我写文章,从来不喜欢掩饰什么,知道可能得罪一些面子有光的人,但是,只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看才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如果继续任性下去,大人与孩子没办法沟通,教师对孩子的摧残并不会减弱,就算搞什么改革,那也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切的。
任性,我看啥时候消失,教育才会有希望。(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