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村教育走出困境更待何时

(2015-01-29 06:20:50)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农村教育走出困境更待何时

农村教育走出困境更待何时

据中国教育之声蒲公英评论提供的材料,湖南一乡村女老师的生活:不通自来水,多蚊虫,生活用水自己拿桶提,洗澡洗头要用锅烧水,上厕所去学校外面的社会公用厕所,日渐荒芜的故乡田园,乡村教育条件差,乡村教师难以为继的困境和农村教育危机突显,乡村孩子面临读书困境。

实际上,农村教育条件差,教师难以为继,这已不是什么新闻,而是作为事实在许多地方存在。尽管每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都会表彰十大乡村教师,但是,从乡村教师生活条件以及工作环境来说,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时下,国家实行特岗教师,顾名思义,就是鼓励许多有志有为青年到最最困苦的地方去教书育人,这无疑缓解了乡村教育的尴尬,但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办法而已。

据了解,许多在穷乡僻壤从教的年轻教师,无论是小伙子,还是大美女,连谈婚论嫁都特别困难,为啥,长期处于闭塞状态,再加上工作繁重,不仅要充当教师的角色,还要做一个名符其实的父母,正如开头所形容的,用锅烧水洗头洗澡,上厕所都得到外面去。

其实,我们的地方政府很少考虑到乡村学校的实际问题,他们总是以各种理由来推诿自己的责任,一所乡村学校,能够稍微维持下来,那已经是谢天谢地的事儿了。再说了在这些学校学习的孩子都是一些特殊的家庭或者弱势的群体,他们由于没有什么好的条件,才不得不在这样的学校虚度年华。只要稍微有些门路的家长都会把孩子送到地方政府办得好的学校去就读。

要想让乡村教育走出困境,我觉得地方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要做到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要仅仅关注城区的学校,要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乡村教育上来。有家长质疑到,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缴纳一样的费用,凭啥就不能享受同样的党的温暖。地方政府为什么喜欢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城区,说到底,就是利益使然。可悲的是,有时候,一个地方本来处于均衡状态,每所学校师资水平都差不多,学生生源也差不离,可地方政府就是不答应,硬是要扶持城区的一些特别的学校,进行大量的投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家长流动起来,以便拉动城区的房地产以及其他行业的效益。

曾几何时,我们的国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地方撤并学校,说得好听点,就是希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从而让教育软硬件都提高一个档次。事实证明,这样的人为动作导致教育背离了教育应该方便老百姓的宗旨,那种家门口就能够上学已经成为许多家长遥远的记忆。不是说,有些地方为此搞什么校车工程吗?实际上,校车工程也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谁能保证校车在道路上行驶永远安全,再说了,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从近几年来校车事故,有些事故并不是校车驾驶员的错误,而责任在其他车辆,可失去的却是无辜孩子的生命。更何况,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愿意让孩子做校车,我们在学校门口看得最多的,恰恰是爷爷奶奶开着电瓶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看得人直冒冷汗。

在调研中,我发现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他们希望学校的各方面设备都齐全,学校的课程能够开足开齐。然而,老百姓这种简单的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许多乡村语数外的老师都奇缺,哪里还有什么音乐美术老师,然而,许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还在试图搞什么考试改革,让美术音乐也加入到考试的行列中来,试想想,这对于乡村的孩子公平吗?我认为,一项政策的制定需要建立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不要没有认真调研,就立马开动所谓的脑洞智慧,搞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政策来。这些年,我们制定了许多教育法规,然而,名存实亡的其实不在少数。

乡村教育走出困境,很显然,硬件要跟上,至少,应该与城区学校相差不能过大。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鼓励大学生到乡村学校支教,也就是特岗教师,对于这些特岗教师,我们的地方政府要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要等到人家灰心绝望才想着挽留,其实,人活着真的不容易,他除了工作,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儿,如果都是孙悟空,都是从石头缝里崩出来的,那倒好办了。我想,至少乡村学校网络要齐全,教师生活要有保障,当然了,地方政府还要关注乡村与城区学校资源共享的研究,主动开通绿色通道,让乡村与城区学校建立共同体,从而在资源上共享,尽可能缩小两者的差距。

作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行教师交流制度,尤其是骨干教师,不要以为这是小事,这种事儿与地方政府的硬件建设同等重要。我们要鼓励城区与乡村教师交流,让乡村孩子享受同等的师资教育资源,这一方面可以缓解城区超大型教育带来的压力,也可以拯救乡村教育人口稀少带来的尴尬。当然了,支教交流制度搞得怎么样,需要我们的政府确确实实为教师着想,不要搞什么没有人文的一刀切,要主动改善教师们的衣食住行,人只有安心才能更好地工作。

为了推进教师支教交流制度,我觉得地方政府还要设立专门的资金,鼓励教师流动起来,有一定的优越性,同时,可以在晋升晋级上提出这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到乡村来任教。我反对那种强迫性的支教交流,唯有在人格上尊重老师,在生活上关心教师,在荣誉上优先照顾老师,如此的交流才能够得到更多的汇报。

事实上,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要遇到一个好老师,就算学校建设得如宫殿一般,但是没有一个好校长,没有一群优秀的教师,我们迟早会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这一点上,我们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派上领导岗位,认真抓好教师专业成长这方面工作。我想,仅仅请专家来做几回讲座,而不注意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打磨,那么课堂想要得到质的飞跃,那是无法想象的。为啥许多乡村优秀教师要选择离开,一方面,自己在个人提升方面没有优势,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的生活问题不能得到更好地解决。一旦这样的教师有了一定的门路,当然希望离开,到更好地地方去发展了。这一点上,我觉得要向崔其升校长学习,他一直坚守在杜郎口中学,面对外面丰厚的待遇诱惑,不为所动。实际上,许多学校之所以走向衰败,说到底,校长另谋高就,下面的人自然也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如此,乡村教育能办好吗?

人除了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之外,对于教师而言,更多的是追求事业上取得成功。我们的学校管理者要时刻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就算没有机会也要争取机会,让教师享受教育中得到的幸福,只有教师在工作中享受到家的温暖,他当然愿意为学校奋斗终生了。

作为高校,我觉得要根据基层学校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招生规模,在追求数量的同时更要把好质量关,这一点,对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一样重要,不要忽略教师入口关,只有把真正适合当教师的人选拔出来,这样,乡村教育才会有希望。你可以到一个地方去调查,实际上,学校里有能力的人非常辛苦,没有能力的人非常悠闲,反正收入常常是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如此下去,特别优秀的教师只能选择离开,说到底,吃了许多苦,没有什么回报呗。同时,要注重小学科建设,高校要做好非统考科目教师的培养,除了学科知识传授外,更要加强师德建设,尽可能快的解决乡村教育中小学科没有上的尴尬。

我们的各级政府敢于在教育均衡上下功夫,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愿意在教育均衡上落实行动,各级高校主动在学科招生方面不断调研,随时满足基层学校的需要,我相信,不出多长时间,我们的乡村教育一定会与城区学校一样共同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共享同一片蓝天。(钱永华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