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海无边
大海无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312
  • 关注人气:34,3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老师下水更有魅力

(2014-11-25 06:30:08)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语文老师下水更有魅力

语文老师下水更有魅力

前不久,有学校在组织考试的时候,语文老师不再是监考官,而是作为考生参加这次考试,可能许多人会嘀咕,认为这样的考试不知是不是在难为老师,我看,如果真的是让老师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这样的形式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学生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老师参加考试是为了换角度想想,自己在教学上还有什么不够,这一点上,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实际上教与学严重脱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师生缺乏实质性地沟通,教师认为容易的,学生则不以为然,教师喋喋不休的,学生则认为大题小做,这一切都需要师生之间换角度思考问题。

其实,语文老师不是担心这种考试形式,而是因为题目的多元性往往会偏离答案的要领。实际上,许多学生考试都会担心,到底答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得到像样的分数,更何况再怎么精明,总是很难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这也是许多语文老师不愿意下水的原因所在。不是说,有些文章就算是作者本人也会答不出完美的标准答案吗?更何况经常教育孩子的老师呢?

我们的许多语文题目都是如此处理的,教师只要把标准答案摘抄下来,然而反过来从文章中寻找出依据,恰恰缺少了真正寻找答案的过程。这种习惯一旦延续下去,就不知道一道题目到底解题思路在何处。我们的试卷为什么难度很难把握,这一点上我们没有理科老师分得那么清晰,原因很简单,人文性的东西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容易,而是需要多角度的思考,到底怎么才能够揭示文章的宗旨。

有意思的是,由于不同人的阅历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人们在解读文章时都会存在偏差,更何况大人的认识与小孩子又有不同,这就给下水提供了必要性。

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事先做题目的时候,前提条件是不要看答案,其次,还要在解题过程中多思考,这样的题目,如果是学生可能会存在什么样的答案。我发现平日里的测试,许多老师不顾孩子的心理年龄,总以为只要是阅读理解题,无论拿什么都没有事儿,殊不知,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于文章的解读也会存在差异,实际上,有些人从孩子进入初中的时候,就开始拿中考的题目来难为孩子,自己认为小菜一碟,殊不知,孩子在文章的接受和理解上肯定存在偏差,这方面,广大的教师需要多多考虑,否则,你总觉得孩子的语文学习不尽如人意。

为什么语文课堂会给孩子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原因就是我们的试题不是在巩固课堂本身,而是大海里寻宝,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有什么就拿出来,才不管自己需要不需要呢?实际上,许多理科老师,常常在讲解一道题目的时候,往往会事先认真做一遍,否则,就有可能挂黑板,这在知识愈来愈复杂的时候,我们常常看见。在高中阶段,一些复杂的数学题目,常常老师写上一大黑板,结果发现还是错的,也就是说,不能够事先进行解题,总是捧着答案来图省事,这在一些理科题目的讲解是不成立的。然而,语文学科却不是如此,再怎么复杂的文章,再怎么困惑的题目,只要有了答案,都会在文章中找到依据,如此,很难判断这道题的深浅如何。

语文老师,尤其不能省略自我独立解题的过程,那种把答案抄一遍,想要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一道题目的真实难度,这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常常会发现课堂上老师吐沫横飞,说出一个个大道理,殊不知,文章到底表达什么,老师也未必有完全的认识,只不过是跟在标准答案后边,一路过关斩将而已。有意思的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出题者也会带来不同的答案,这下好了,学生非常困惑,教师更是做不了主,总是牵强附会地别说,这在语文的课堂上常常出现。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教师不敢越参考书与标准答案的雷池一步,生怕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会带来错误的答案。如果教师愿意在试题交给学生之前,自我来一个下水做一做,你就会正确地认识到这道题目到底如何。我们都知道,作为老师也非常苦恼,每年的中考题是专家们想了老半天才完成的,平日里的出卷者十之八九会那这些题目作为备选项,也不管怎么样,反正不会出什么问题,如果这些题目放到毕业班即将综合的时候考,还有一说,问题是,许多题目在初一、初二时就搬到战场上,这就有些难为老师。我发现几乎没有哪个老师愿意自己选一个短文,再出一些题目,毕竟许多老师的自信心不够,总以为这样的活计是专家们完成的,这也就给一些投机的商人牟利的空间,随意找几个略为出名的人,装着胆子,稍微修改一下中考题目,然后就拿出来忽悠基层的老师,直接害苦了许多孩子,只见许多孩子越做越沮丧,不由得怀疑起自己的能力来。老师渐渐地麻木,反正有的是标准答案,才不管是否合理科学,总之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来,如此,怎么可能让孩子学习语文愈来愈有味呢?

语文不可能出什么固定的题目,就算有,那也是少数几条,绝大多数都是来自生活,都是一些特别新的文章,一个人妄图把所有的语文题目都涉猎到,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更何况随着网络的发展,文章每年都是铺天盖地的出现,很难找到年年岁岁花相似的阅读理解,这就需要广大的教师从本质上下功夫,总结许多窍门不如自己先去领略一番,唯有如此,你才知道这类题目到底该怎么去处理。我曾经跟孩子说,语文试卷里的分数有时候都会给我们答案的提示,它不会告诉我们答案在何处,至少明白你需要回答几点,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再说了,阅读理解的答案无论怎么说,都需要从文章本身寻找依据,否则,你的回答就会偏离正确地轨道,这也是在平日里悟出来的。

真正考验语文老师的是作文了,许多老师不知道怎么教作文,而且特别苦恼,为啥呢,自己讲了那么多套路,孩子们也背了许多优秀的句段乃至于美文本身,可是,真正写文章的时候,一切又会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有些孩子会在忙碌中敷衍了事。实际上,广大的教师很难体会到孩子考试时的心情,他们不是简简单单地写一篇文章,还需要应付前面的那么多看似平淡却是高难度的题目,前后情绪的干扰自然不利于正确地审题,也不会正常地发挥,文章出现平庸的状况也就不由自主了。

也有些孩子,他们以不变应万变,只要是感情类的文章,就是把开头和结尾稍微改动一下,马上滴滴答答地写出来,也不管怎么样,反正格子填满了,分数似乎就已经到手了。我常常困惑,孩子们长于散乱的抒情、议论,不习惯精确生动的叙述、描写,唯有自己写一写,才明白,真正见功底的文章,常常会在叙述、描写上见功夫,不可以天马行空,也不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需要非常科学的与生活气息紧密相连,否则,文章是很难写得特别感人的。

应试作文都是有字数限制,尽管没有体裁限制,但是很少有孩子用诗歌来表达,只要是能够让字成句的孩子,都会在纸面上忽悠忽悠地写出一大篇议论来,就像文章不是写的,而是如政治历史那样,是用来回答的。

孩子们不愿意叙述一件精彩的故事,可悲的是,故事的精彩与否常常是文章是否感人的关键,许多出色的散文家,其实都是一流的故事家,他们擅长讲故事,为此,他们的散文才会变得亲切,感情变得真挚。

我觉得许多孩子错过了讲述故事的最佳时期,他们应该从刚刚来到人世开始,就应该与故事完美的融为一体,听故事、讲故事、创作故事,唯有如此,我们的文章才会变得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故事的叙述中,在人物事件的描写中去感应积极向上的生活魅力。

我喜欢走进题海中,去真正地认识语文试题到底存在什么奥妙,就算答案偏离了轨道或者不怎么完美,也没有关系,毕竟,我是真正地感受到题目到底有什么玄机,更主要的是,我想通过自己的出丑更好地理解孩子们,这才是关键所在。(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