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海无边
大海无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312
  • 关注人气:34,3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堂失败的语文研讨课

(2014-11-20 06:19:1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天地

一堂失败的语文研讨课

一堂失败的语文研讨课

一堂课,如果对于听课者、上课者以及孩子们而言,都不是在轻松、快乐、充实中度过,那么这样的课无疑不会怎么的成功。

语文课,按理说应该是孩子们享受母语魅力的地方,尤其是诗词欣赏,课堂应该再现一个个美的情境,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欣赏诗歌带来的无限魅力。我认为,这样的课堂,孩子应该在回味无穷中依旧依恋这样的课堂,然而这一堂课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人们只觉得这课怎么还不结束,下课铃响了,本以为就要结束了,可实际上,由于任务设计的不科学或者是执教者把握不当,导致整整十分钟的拖堂,如果是特别精彩,我们还可以原谅,但是学得痛苦,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真的佩服坐在下面的孩子,他们不知道要经历多少这样的课堂,在评课的时候,老师们似乎有这样的意思,也就是说,孩子们不配合老师,殊不知,是什么造就了孩子的沉默、茫然,不就是老师的问题设置不合理,乃至于不清晰、模糊,连下面的听课者也不知所云,我看孩子们能够说上一两句,已经算是不错了。

本来以为这一堂课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等到时间过去了三十来分钟,突然出现了活动一,我知道,这一堂课失败了,为啥呢,老师在前面纠结太多了,连执教者在研讨时也承认,可能是紧张,自己也不知道说了一些什么东西,反正课堂枝节说了很多,真正到了重点时,已经来不及了,等到了第二个活动,下课铃已经下了,这怎么能说不是遗憾呢?

前一天,我与执教者交流,他竟然一堂课要完成三首古诗,我觉得有点麻烦,执意劝其砍掉一篇,没想到,一堂课就算砍掉了一篇,依然没有完成任务,用低效来说明一切也就不为过了。

课堂的预设我觉得应该与孩子的学情结合起来,当然也应该与自己的上课风格结合起来。这一堂课出示的两首诗即辛弃疾的《西江月》和刘禹锡的《秋词》,本来都是意境特别美的,可是执教者拘泥于什么都讲,反而让许多知识点模糊起来。

我发现执教者没有真正意义上认清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优缺点,自己的粉笔字不错,可遗憾的是黑板上就那么几个字,偏偏朗诵不是强项,还要在孩子面前读,结果两首美妙的诗词一下子没有了神韵。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不利用多媒体里的朗读来为自己的课堂提供精彩呢。

诗词中的意境是通过诗人、词人的各种感官表现出来的,执教者应该与诗人、词人认真地对话,真正意义上与诗人、词人心心相印,唯有如此,你才能妙吐莲花,把孩子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去,这一点上,我觉得执教者始终没有做好,时不时地用什么考试来解释一切,我想,这种理由是不成立的。一堂语文课如何精彩,应该是孩子在不知不觉走进情境中享受到诗词本身的美,这种美是孩子学习并创造智慧的原动力。课堂不是讲授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利用知识创造并生成了多少精彩,否则,怎么会有教学相长的说法。

事实上,执教者非常紧张,说了许多前言不搭后语的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原谅,然而,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课堂充满信心,更何况已经在课堂上坚守了二十年左右,为啥呢,我们的学校给这样的老师锻炼的机会太少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执教者自己也没办法说清楚,我觉得只有让其多上这样的研究课,才会明白自己的不足。我觉得再不拯救已经太迟了,为啥呢,人一旦固执己见,那么就没办法解决问题了。也就是说,一个老师,想要成为一个不耽误孩子成长的工作人员,一开始的自我发展与学校培养是非常需要的,可惜的是,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这次研讨活动,大伙没有讲什么冠冕堂皇的话,都是实实在在地指出问题,这一点,我觉得特别值得提倡,实际上,课堂到底如何,孩子们的表现说明了一切。如果把课堂的失败归咎于孩子的不积极,我觉得有欠考虑,老师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这才利于自身的快速进步。

语文课堂的精彩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就像一场篮球赛,无论是教练的布置,还是球员的奋发,都是一次精彩的过程展现,如果课堂没有了精彩展现,只是机械地完成所谓的知识传授,那是非常糟糕的。执教者嘴里时时冒出参考书上精彩的答案,我在想,为啥不让孩子说,孩子讨论呢?佐藤学先生认为课堂应该是在挑战与冲刺中展现精彩,这一堂课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准。

考试到底考什么,不一定完全考一些死知识,什么那么朝代、什么作者,住在哪儿,这些东西,孩子们完全可以在课前解决问题,这些不需要指导,只需要记住就行了,至于诗歌应该怎么读,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或者读得好的孩子来解决一切,也不需要多长时间。诗词中写了什么,执教者花费了多少时间,而且不是孩子在思考,完全是执教者在摆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都与ppt上保持一致,完全忽略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省略,毕竟后面还设置了一个活动环节,那就是利用想象,来描述美的意境,那里面不是什么都有了吗?

活动的指向性一定要简洁明了,不能够拖泥带水,执教者试图利用已有的《社戏》、《春》、《三峡》的知识来帮助理解这两首诗词,我觉得本无可厚非,关键是过分的呈现反而干扰了本身诗词的情境投入,这是得不偿失的,其实,在课堂上,孩子们在探讨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一层,无需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指出。

如果执教者课堂不自信,把孩子当做弱智来处理,那么课堂的失败也就自然而然了。本来七年级的孩子应该非常的灵动,可是,执教者放不开,内容上追求面面俱到,结果本来清晰的大脑这时候反而糊涂起来,这样的课对于孩子只能是痛苦了,但愿这样的课孩子遇到愈少愈好,否则,孩子们会对语文存在偏见。为什么许多孩子讨厌本来灵动的语文课堂,就是老师们不放心孩子,喜欢一次次的重复陈旧的知识,到头来,孩子们觉得听与不听一个样,想要再次对语文发生兴趣,那就难上加难了。

魏巍先生、于漪老师之所以对语文特别感兴趣,恐怕与老师的深情并茂的语文课堂和人格魅力有关系,如果老师也是不放心孩子,整日里就是考考考,我想,再有耐性的孩子也会在课堂上走神的。

小弗朗士可以贪玩,但是对于韩麦尔先生用全部身心投入的课堂还是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这样的精神力量不是一两张试卷所能解决问题的。语文课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师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在对话中产生新的认识,这种创造力是非常宝贵的。执教者在讲稻花香里说丰年,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这里的说如果可以和“悦”互为通假字,更何况论语里也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也就是说,把“说”字当做“悦”字来理解,完全可以解释为“喜悦”,整段句子就可以理解为问着稻花散发的清香,不由自主的为一年的丰收感到喜悦,那蛙声一片似乎在为之鼓掌一般。这种奇特解释可能一些专家不怎么认同,但是课堂上能够想到这一点,我觉得本身就是一大快乐。我们的语文课堂太缺乏创造力了,总是在规定的范畴内打滚滚儿,就像柳宗元的《江雪》,老师问孩子,雪融化后是什么,孩子回答是春天,老师却不同意,认为是水,真的是大煞风景。语文课堂除了必要的严谨,我觉得还需要像样的灵动,如果课堂失去了灵动,那么整堂课就会变得索然寡味,孩子们怎么能够学出三味来呢?

一堂失败的语文课,我们不是要指责什么,而是应该反省自我,想想平日里上课有没有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有,那就应该正视它,否则,语文课堂想要展现精彩,成为孩子生命的课堂,那是遥不可及的。(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