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粗浅认识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一堂好课的粗浅认识
一堂好课,不同的人看会有万千种答案,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好课到底有什么样的表现,作为乡村一名普通的教师,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只不过据自己的所见、所听来谈谈自己的浅薄见识,不算什么,也算得上是抛砖引玉吧!如果能够得到同仁的思索,不断地完善,我想,在读者面前,文章本身也好,博友评论也罢,终归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轮廓。
鲁迅先生说得好,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一堂好课也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说的人多了,讲究的人多了,那么我们离好课也就不远了。
说实在的,一堂好课对于孩子而言,那是学习期间最美的享受,不要指望每天都能碰到像样的好课,好课往往在不经意间,师生之间不由自主地形成,等到一堂课结束,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短暂,悔恨没有在课堂上多表现自己。
一个老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变得特别的出彩,这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灵动的课堂把握,如果按部就班,就算课前再怎么准备,也会因为自己的不知变动浪费了一个绝佳的环节。事实上,一堂好课需要一位老师一生都在不断追求,为什么会有人教学效果特别好,学生学习特备带劲儿,说到底,老师的态度显然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这儿有一位老前辈,如今已经退休,据说他班上的学生每次历史考试,一百分的试卷,常常能达到均分九十分以上,究其原因,并不是喜欢布置没完没了的作业,他常常把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据同事介绍,先生的课已经是出神入化了,可有一次,偶尔路过,发现老先生在办公室里生气,问之,答曰,刚刚过去的一堂课上得不咋地,正在一边着急生自己的气呢。
一个讲究学习效率的教师,他不会把作业的海量布置当回事,恰恰把课堂的每一分钟都看得特别重要,每句话有没有把道理说明白,课堂环节到底能不能适应孩子的学习节奏,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认真观察课堂的一切,哪怕有一点点瑕疵,都会特别在意,他们不会过于关注课时进度,更多的是在思考,孩子到底掌握到了什么程度,明明一堂课的内容,他们可以根据学情设计两堂课,甚至三堂课,当然了,也有明明几堂课的内容,在一堂课就可以完成的。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历史老师给许多老师开设了一堂公开课,有意思的是,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动了,不愿意离开课堂,就算铃声响了,也没有离开的意思,课后,有人问这位历史老师,怎么样上出如此出彩的课,历史老师没有说出什么高深的理论来,而是淡淡地说,我上这一堂课仅仅有了十五分钟的时间准备,但是要想让这堂课出彩,我是准备了一辈子。
一堂好课需要优秀教师一辈子追求,如果没有这样的决心,那么,就算你基本功再扎实,那也不会让你的课堂常常出现精彩的瞬间,等到进入疲倦的阶段,你就会觉得索然寡味,味同嚼蜡,不赶紧回头,那么你就有滑入平庸的危险。
我喜欢听这样的好课,一堂课下来,老师的课堂设计,精彩过渡语、提升语、总结语都在耳边荡漾,不觉得坐在一边特别的痛苦,反而希望这样的课堂时间再长一点,更有意思的是,这样的课一旦诞生,无论是任教者也罢,还是学习者也罢,或者是听课者也行,都会有表达的冲动,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认知,这是难能可贵的。实际上,许多好课都凝聚着执教者一辈子的追求,他们太爱自己的学生了,在他们的眼里,别人的评价算得了什么,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才是关键。
这不,我们刚刚听的一堂语文课,老师的眼睛始终关注着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就连孩子读得每一句话,写出来的每一个字,表现出来的每一个细小的表情,时不时,我们会听到老师在指引孩子怎么样的学习语文,怎么样的领略巴金老人的伟大精神(这堂语文课上的是小学六年级的课文《给家乡孩子的回信》),如何更好地思索人生?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希望老师能够给自己表达的机会,其实,课堂上,老师没有因为部分孩子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就忘记了等待班上学习速度缓慢的孩子,一旦整个班级都在思考,精彩的课堂瞬间也就会时不时地闪现出来。我觉得老师面对电子显示屏上设计的每个字,用手指上下滑动,就像一个出色的演奏家在指挥着一堂生命的乐章,每个人都不敢有丝毫的杂音,一切魂灵都在挥洒间得到最温馨、最滋润的洗礼,这样的课堂,又有几个人愿意走神,愿意离开呢?平日里听课,总不免听到有些人嘀嘀咕咕,我知道,课堂的某个环节存在争议,但是,这样的课恰恰不存在什么争议,每个人都特别专注,似乎与执教者一起,俨然就是一个皈依课堂的学子,在静静地品味课文中巴金的伟大生命价值,这样的普通而又伟大的人呐,在执教者的缓缓引导下,一个活生生的巴金再次来到人间,年岁大了,一个老人拿着笔就像有千斤重,但是面对家乡的孩子,他还是决定写回信,谈论花样人生,只有懂得奉献社会的人,才会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来。巴金的一生是值得许多人深思的,老人家坚持讲真话,也为自己在某个时间段没有讲真话而懊悔,他的作品无论是出名的《家》《春》《秋》,还是晚年的《随想录》,都能够给人如何认识生命以启迪,人在真善美的环境中生长,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儿。
一位小学的语文老师,用自己甜美的微笑,温馨的话语,把一位伟大作家的形象充分的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可以想象,这些农村的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想想吧,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成为教师,但是都会是学生,在我们的眼里、心中,有几堂课是终身难忘的呢,常常是屈指可数,甚至多少年后,一切都模糊不清,着实疑惑,这么多年上学,自己是怎么混过来的。
好课如一坛美酒,愈是酝酿,愈是有浓郁的香味,细细品味,会觉得那短短的四十几分钟是那么的容易消失,什么是快乐,常常在快如闪电之时,乐就没有了,一堂好课恰恰就是如此,执教者在弹指一挥间,把什么精髓都集中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一颗等待发芽的种子,你给其注入多少神奇的生命之水,它就会给你更多的智慧和内容,学生人人在思考,出现一个个精彩的答案,老师的点拨如马良的一只神笔,又会化神奇为更大的神奇,用智慧点燃智慧,生命的课堂就会长出参天大树,开出最美的花朵,引来无数蜂蝶的光顾,一副热闹的景象在智慧生成中变得更具内涵和韵味。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课堂感悟者,至于什么是神奇的好课,需要每个见过的,经历过的人认真地述说,在你我的叙述中,我相信这种美妙的课堂一定会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钱永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