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园应该主动适应孩子成长

(2014-09-05 06:37:00)
标签:

孩子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校园应该主动适应孩子成长

校园应该主动适应孩子成长

时下,学校似乎成了单一的学习场所,一切以质量为中心,只要学生学习好,完全可以忽略其他方面的活动,看上去给人一种特别忙碌的景象,殊不知,就像吃饭一样,如果你一天、两天吃肉,一定会欣欣然,假如让你成个月的吃肉,恐怕在有兴致的人也会呕吐。

不知为什么,走进校园,我莫名地觉得一个个教室就像养鸡场的鸡笼,老师如饲养员,学生就是一个个待生蛋的鸡,没有别的,就是希望整日里加激素,一点也不比拔苗助长里的农夫逊色,哪怕今天下了种子明天就有好收成,如此想法并不少见。

许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不愿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布置适量的作业,只要条件允许,总是把最大量的任务留给学生,反正考试不关注过程,只注意结果,能够写出来就行。据说,某个城里小学三年级学生,回家做作业竟然搞得十二点,为啥呢,只要有一丝错误,马上重写,如今的家长并不缺乏联系,他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用QQ聊天,不知不觉中,一个班级竟然大多数孩子都干到这个时点,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样的老师有些脑残。说实话,老师只为知识是否有效灌输,不管接受者是否能够承受的现象并不少见。最轰动的莫过于一个孩子暑假作业没有做,学校不要,家长走上了极端,这样的悲剧着实让人看了心痛。

其实,老师又何尝不是,他们可能也出于无奈,为啥呢,上面一个劲儿地考核质量,一个劲儿不切实际的要成绩,才不管孩子的可接受性,这对于城郊的学校更是一种尴尬,没有好的生源,还要取得好的成绩,一个劲儿地与城里学校进行比较,用领导的话说,破除生源论,我觉得这也是领导们无奈的自我安慰,毕竟城市化进程谁也难以挡住,这时候,不在一个起跑线的学校搞同一个标准的竞争,不知有什么科学性。我特别难受的是,一些决策者只是关注自身的成绩,不顾及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老师明明吃了许多苦,学生明明花了许多工夫,但是在他们眼里就是看不到,只是躲在办公室非常固执地分析所谓的数据,这样的官僚主义工作方式自然导致许多学校的老师整日里紧张兮兮的,一个劲儿地搞教育教学质量,师生之间关系也就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

教育最可怕的不是学生没有学多少知识,可怕的是学生学了知识之后害怕再次接触知识。我们的学校正在以膨化剂的方式来处理学生学习的一切,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往往把孩子的时间算得死死的,再加上舍本逐末式的只关注一点,常常是适得其反,许多孩子走上厌学的道路。我觉得一个孩子在教室里什么都听不懂,干什么都不是,这样的学生能够在教室里坚守,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

为什么一些孩子在学校里并不出色,时不时成为大伙嘲笑的对象,但是走进社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一旦静下心来,按照自己的节奏行事,往往创造了奇迹,这样的学生对母校的感情是复杂的,不能不说爱,但也不能不说不爱,乃至于一些稍有成就的孩子回到母校,生怕看到原来的老师,就算遇到了,也是远远地躲开,实在没办法,只能挤出笑容,毕竟学校还是自己生活不可逾越的坎儿。

有人提出疑问,到底学校应该适应学生,还是学生应该适应学校,我看从人的发展来说,学校到底是一个服务型的地方,它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更温馨的环境,但是在行政统领一切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往往是无条件适应学校的节奏,适应老师前进的步伐,学得不好,只能怪自己脑子笨。

家长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在这一点上也渐渐地开始关注教育过程有没有道理,难怪一些老师会觉得吃力不讨好,为啥呢,自己呕心沥血地让学生学更多的知识,可家长就是不满意,又要孩子成绩好,又要孩子不要过度地吃苦,事实上哪有那样的好事呀!

真正研究中考的人都知道,初中阶段,试卷上的题目绝大多数都是典型知识点形成的,只要你真正把一个问题讲透彻了,说明白了,训练扎实了,孩子是能够学出点花样来的。问题是,学校整日里要质量,上级又在不断地规定进度,就是不能因校制宜,导致一些极端的现象产生,再加上成日里老师的生活如陀螺一样,谁也不敢有稍微喘息的机会,自然很难停下来对学生学情进行科学的评估,如此下去,学生学得痛苦也就不在话下了。

老婆大人一直主张这样的课堂教学理念,一堂课中,不允许任何学生不在干事,哪怕你有些慢,但是必须在干,哪怕进度稍微慢一点,也不会忘记这样的准则,一天两天可能看不出什么效果,久而久之,整个班级就会不断地生长,达到出人意料之外的效果。我们的许多课堂往往是老师在唱独角戏,个别学生在下面做配角,绝大多数孩子在充当看客,看上去热闹非凡,实际上有没有效果,那就是个未知数了。最可怕的是,极个别老师不钻研教材,还在一个劲儿地搞什么照本宣科,本来知识孩子们自己学还能搞出一点思路,一旦老师讲了,反而糊涂了,如果碰到这样的老师,学生也确实有些悲哀。不要看轻老师的能耐,老师能力的差别往往也能够决定一个班级到底向什么方向走。

记得在骨干教师培训的时候,有位专家特别善解人意,看着下面的老师耽误了课程来听其唠叨,不由得笑着说,不要以为自己多讲了几堂课,学生就会有什么起色,当你走进教室门槛的那一刻,上帝已经决定了班级学生学习的高度。同样的班级,为什么一年下来,会出现差距呢,这一点上,老师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起到关键作用。难怪家长会把孩子往城里送,在民间有这样的传言,许多优秀的老师都到城里了,家长不会仅仅把目光锁定在校园硬件上,更主要看的是教师的素质,如果有一群善于研究学生的老师存在,家长会坚定不移支持学校的。

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谁也不敢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有什么疏忽,自然希望老师的科学教育能够改变孩子的命运,不要老是责怪择校热,多多少少也能反映家长心中的渴求,将心比心,放给谁都是一样。我觉得有位校长说得好,哪怕是一个学生,只要他来了,就证明其信任我们的学校,我们就有必要把他教好,这样坚持下去,学校会发展好的。家长的心愿很简单,并不过分在意结果怎么样,关键是你平日里管理是否到位,教师是否在用心教学,有没有主动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况,否则,就算取得表面上的成绩,也不会得到家长的信任。

乡村里的家长绝大多数还是挺善良的,他们也不希望孩子到远处上学,只要你尽心尽职,他们也会在心底认可你,不会提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如果老师愿意到孩子家里去,有几个家长不欢迎呢?

孩子们为什么老是不听话,为什么一个班级为什么老是乱糟糟的,如果学校从孩子生命成长的角度多思考问题,给老师一个温馨的环境去思考孩子,一旦孩子与老师之间形成了默契,可以非常兴奋地告诉你,整座校园都会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这是教育人最喜欢听的声音。

学校主动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你就会陡然明白学生到底需要什么,他们需要有饱满的生活激情,有充实科学的学习过程,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舞台,有属于自己成长的一番天地,这一切不是虚无缥缈,关键看校园的每个教育者有没有用心去经营。

哪一天,校园里健康经典的歌声飞扬,孩子们脸上有了欢快的笑容,耳边的读书声朗朗,时不时教室里传来鼓励的掌声,再看看操场上呐喊声、加油声不断,你可以想象,如此绽放生命气息才是教育最美的希望。(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