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人坦诚书信平常亦可爱

(2014-07-19 06:59:44)
标签:

张爱玲

分类: 文化漫谈

名人坦诚书信平常亦可爱

名人坦诚书信平常亦可爱

这两天,没有什么教育教学方面过多的事儿需要考虑,尽管心理健康竞赛还没有完全理出头绪,但是总算有更多的闲心来打理买了的一本本书,这不,手边来了几本书信之类的玩意,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至少看出一个个名人的心理历程,也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儿。

平辈朋友之间的来信,未必就那么的客套,至少能够看出一个人生活的姿态,正所谓你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这些读者却在咀嚼并欣赏你的传奇故事。

写这些信的人都已经作古,亏得那个时代,通讯不怎么发达,也没有现在所谓的亲情号,否则,一个个有意思、有价值的书信也不会流传下来。人类社会在不知不觉中追求快节奏,但是真正的思想漫步需要每个人真正地停下来、慢下来,仔细打量生活中的点点琐事,自然而然中得到一丝领悟,人情冷暖,事态万千,在不同人的笔下,什么都会显得那么的别有风味。

读着《无名氏散文》,这位台湾作家心中的赵无华相信一定很美,否则,作家在晚年也不会重新拾起,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措辞之神,感情之深,多少话言犹未尽,谁不会为之感动。人与人之间可以普通,但是一旦拥有了纯真之情,翩翩起舞的蝴蝶都会演绎梁山伯与祝英台那独特凄美的故事,让许多人流下伤感的泪水。苏东坡面对明月夜,短松冈,想着千里孤坟里的妻子,怎能不思量,话凄凉呢?伟大的作品,它的生命力贵在求真,不在于词语的过于华丽,在乎天然雕饰,妙手偶得。

上帝自从创造了这个生意盎然的世界,我们每个人就得感谢来到这个世界,需要用美的眼睛来寻找世界更美的东西。来来往往,云来雾去,花开花落,岁岁年年,我们总在忙碌中忘乎所以,很少关注时光飞逝,不注意物是人非,怎敌他晚来风急呢?

朋友不在多,贵在相知相惜,唯有如此,在鸿雁传递的年代,我们总会留下特别真挚的文字,不求奢华,只愿表达自己的无限情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书信都那么的传神,无非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比如大学生没有钱了,乡下的父母亲大字不识几个,自然没办法使用电脑,没有办法,好汉美女都会在钱花光之时想着求助,三言两语,无非就是没钱了,赶紧寄钱过来之类,这样的书信没有什么人情味在那儿,在这个时代,已经被电话老早取代了。如今,许多人不愿意写信,似乎三言两语还是打电话来得直接。事实上,在夜深人静之时,你在孤灯下漫笔,眼前就是自己想要对话的人,你用宁静的眼睛打量着自己,无形中就会解剖自身的生活,凉丝丝、甜滋滋的味道会不由自主地来到笔端,就算普通不过的词语在此时也会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张爱玲与张恨水,他们在上海滩红极一时,一个是传奇浸透着古典,一个是通俗中挥洒着现实,泪水与情感交融在一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名人其实能够在这样烦躁的年代立住脚,也算是奇迹了。

张恨水晚年的生活如何,我没有去寻找,反而张爱玲的美国生活却能够看出一点头绪来。张爱玲,一代才女,在才气方面力压丁玲、冰心、萧红和庐隐,她没有丁玲那样参乎政治,也有萧红那样英年早逝,更没有冰心那样的天道自然,可她永远有鹤立独行的姿态,一股傲人的气质在纸里纸外没有任何掩饰。

读夏志清先生编著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无非是生活琐事,没有志清先生的按语,我们这些局外人真的不知所云。看来,许多伟大的名人,他们的生活也不是什么神仙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搬家生老病死,谁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可以脱离这一切。张爱玲的老公身体不好,自己也老是感冒,写的作品《怨女》也没有人愿意过问,在研究《红楼梦》与翻译《海上花列传》时也在经受生活窘迫的摧残,没有志清先生的鼓励,也不知张女士这两个领域的贡献会不会有。再怎么伟大的作家,她在创作和构思的过程中,多多少少希望人的鼓励,然而,在创造过程中,在焦急的等待中,又会对自己的作品要求特别高。张爱玲先生翻译的《海上花列传》,也是几番修改,在其间,又被《红楼梦》研究屡屡打断。张女士为什么要写《红楼梦魇》,缘故也不怎么复杂,一方面,她从小就对《红楼梦》感兴趣,另一方面,她手边有了一本《红楼梦考证》这本书,认为其中许多理论颇为可笑,但也有一点启发,自然在忙着翻译《海上花列传》之时,会不由自主地研究,竟然因为兴趣的关系,愈写愈长,喧宾夺主,只好光只写它,完全是个奢侈品,浪费无数时间,她颇为叫苦,殊不知,张女士的偶然研究却成就了《红楼梦》研究的又一欣赏视角,至今很少有人能够逾越,连周汝昌先生九十多岁回忆时都不由发自肺腑的佩服。

如今有几个人愿意读韩邦庆先生写的《海上花列传》,但是张爱玲女士的《海上花开》和《海上花落》却愿意拜读一番,至于《红楼梦魇》,其写作似幻似真,别具一格的阅读欣赏研究,至今仍旧为人熟知,有意栽花也罢,无心插柳也罢,多少有些意外。殊不知,当时,张女士的生活处境未必舒心,屡屡搬迁,被一文钱难倒这样的事儿也是时时出现,这方面,我们真的感谢夏志清先生,他完全有资格写《中国现代文学史》,在他的笔端,无论是活着的,还是作古的,先生都特别的尊敬,只要活着的有什么诉求,只要自己能办到的,都会千方百计地给以支持。夏志清写过纪念钱钟书的妙文,尽管是一场误会,但终归算得上文坛上的佳话。

朋友之间的来信,如今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做,殊不知,这些文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没有什么超常的语句,但是句句却显得特别真诚。这不,萧军先生也整理出自己与萧红、鲁迅之间的来往信件,参阅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两地书》,以及内山完造和许地山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等书籍,我们何尝不会发现,在伟大的作家都会有不得以而为之之时,苦闷、徘徊,在孤灯下漫笔,在月夜谈情,无可厚非,这些真挚的文字才是一个人真实生活的反应,读之品之欣赏之,味道怎么会不余音绕梁?

我不喜欢看《傅雷家书》,更不愿意读《曾国藩家书》,就算带点文艺,也不过是长辈对晚辈的絮絮叨叨,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就算你想从中读出什么教子策略,那也是一种奢望而已。我喜欢《新爱洛依丝》、《少年维特之烦恼》、《茶花女》这些名著,并不是它们是书信体,而在于这些书信的内容,从而感受到主人公的思想命运,相反,读着伏波娃与萨特的书简,你才会知道人间确实存在柏拉图式的爱情。

云卷云舒的日子,人来人往,生命的长河中,我们只不过是点点浪花,没有重拾生活点滴的勇气,就算家谱再怎么久远,那也不过是一个个无趣的符号而已。读着名人之间坦诚的书信,就算普通的话语也会品出别样情趣来,如此,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那么的快乐幸福。

仰望苍天,我觉出生命短暂,唯有珍惜,写点文字,不算什么,唯有纪念。(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