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孩子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不要让孩子失去真诚之心
每天一大早写文章之前,我总有一段反复酝酿的时间,不是没东西说,而是在告诫自己,文章对于读者而言,自己说出的每句话是不是真心实意的,有没有随意流露的文字,不断地修剪,就算愚者千虑,还能够有点心得。
作为父亲,我的言行也影响着儿子,只要老师强调了日记的重要性,小家伙也跟在我后面开始写,他的老师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给其日记打上等级。小家伙学着我的样子,写日记时不喜欢翻阅什么资料,当然了,他哪里知道有时候写文章,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反反复复筛选资料,然后才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来,每次,我写好了,他才从睡梦中醒来,自然不知道写文章的甘苦了。
还好,小家伙喜欢看书,自然写起日记来,也不需要花多少工夫,一天里发生的重要事儿,二三百字,十来分钟就完成。我家每个人写的文章都不保密的,每每写出来,都可以拿出来分享。小家伙看到我写完,也会像模像样地做到电脑前欣赏一番,有时候也会支支吾吾地说出自己的感觉,我也会翻阅其日记,总能够找出一点毛病。
这不,我研究其日记,发现只要写得特别细腻,有真情实感的,老师都会给他好的等级,哪怕那件事小得不能再小了,但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些小事恰恰是最最快乐的,写出来行云流水再自然不过了。
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许多学校组织的活动,带有成人的痕迹,小家伙并不买账,往往在日记里避重就轻,写出自己的别扭的感觉来,这可能对于大人而言,不应该写上去,因为是日记,我觉得有必要保留下来,只有真诚的东西才是小孩子每天最最宝贵的东西。
我认为,只要是真实的,哪怕记流水账也没有关系。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够维护真诚,甚至一些老师也不能矜持,他们为了孩子出类拔萃,总喜欢走一些捷径,忘记了孩子内心到底需要什么。只要谈到看书,许多家长都会把目光锁定在作文书上,老师谈到写文章,不是谈写文章需要真情、真诚之类的话,而是肆无忌惮地传授写作秘诀,甚至要求孩子们背一些优秀作文,然而搞一些模式,让孩子们虚假的挤出眼泪,写出言不由衷的话来,可能博得一定的高分,可从人的成长来说,恰恰多了些虚伪而已。
大伙都在抱怨社会怎么样的浮躁,殊不知,浮躁产生的根源恰恰是过度的欲望和虚假结合在一起,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择手段,从而赢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一旦这些行为达到了目的,自然会影响许许多多的人,社会变得浮躁不堪也就不稀奇了。社会上的许多东西,为什么会千奇百怪的存在,不就是东施效颦,无原则、无底线的为了个人私利不择手段,搞出一些荒唐事儿来。问题是,这些事儿发生了,人们除了会议论就是不知道反思,反正是马列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当然没办法从根本上克服浮躁的问题。
白猫黑猫理论是在人们思想过度束缚的时候提出来的,但是在社会到了一定的程度,我觉得一个国家如何良性循环发展,还需要根本的道德法则和接近自然的情怀,否则,一味地不问好坏,都一股脑儿在一旁瞎折腾,导致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大浪费,这是不值得的。我们考虑一种提法千万不能刻舟求剑,更不能郑人买履,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许多断章取义可能为自己的行为带来一定的佐证,可实际上却偏离了正常思想的方向,那是得不偿失的。
我写文章告诫自己要真诚,干工作也反复忠告,不能做一些表面文章的东西,只有待人真诚,才会享受到生活所应有的快乐。人活着不为别的,就应该心安理得,只要稍微偏离道德的底线,就算有荣华富贵,也不会过上幸福的日子。
我非常高兴的是儿子写的日记,都是学校里确确实实发生的事儿,没有写出一些刻意装饰的词语,就算写出普通的文章,至少没有违背自己的本心,这样坚持下去,也算是对童年最美的记录,这种童心的收藏过程是童年最最珍贵的行动,相信长大成人后,真诚善良的种子一定会在思想深处根深蒂固,不至于人走上邪路。
我们不可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来,但是,只要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照样能够享受生活本身带来的最美的味道。如果写出的东西,都是一些虚假、矫情的词语,可以说,这样的东西写过之后,会随意扔进垃圾箱,很少愿意拿出来回味。真正用心写出的点点滴滴,哪怕再平常不过的句子,说不定还能得到一些铅华的韵味来。
是什么让孩子的文章注水,不就是过分的急功近利造成的吗?每每看到一些画面,孩子在微笑,大人站在一边,我就在想,这些微笑发自肺腑吗?如果不是发自肺腑,那么这样的笑对组织活动的人而言,那是莫大的讽刺,对于孩子自己而言,需要承受多大的痛苦。
学校每次设计一些活动,我觉得有没有去问一问孩子,他们对活动有什么样的看法,如果一味地一厢情愿地办下去(自然也不会出什么乱子,毕竟当下的教育还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大人自以为是的高高在上,孩子只能低三下四的选择服从),也可能得到自己预设的效果来(毕竟察言观色在压迫的环境下,孩子已经能够应付自如了),但是孩子内心往往会扭曲灵魂,这对于孩子的正常生长无疑是有害的。
如果大人的个人主义与社会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串通一气,那简直是孩子生长过程中的一大灾难。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本来平和的校园,突然来了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挖地三尺,搞出一些名堂来,完全可以把孩子抛在一边,围绕着达官贵人的嗜好,打造一个个靓丽的节目,制造一些从来没有的什么室、什么特色,设计一些肉麻的讨好环节,就是没有把孩子放在眼里,为着权势摇足了尾巴。达官贵人离开了,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孩子了。
为什么达官贵人那么牛呢?说到底,还是地方政府不敢马虎,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只能选择无条件的迎合,不惜牺牲学校的一切常态化工作,只要达官贵人们满意,自己也就算逃过一劫,说不定还会因为这些特殊人群的满意,自己还可以再往上升一升呢?
教育为什么要去行政化,实际上,从孩子的生长来说,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要什么东西都向学校里推荐,打乱学校正常的育人秩序,这恰恰是去行政化才能做到的。为什么许多企业能够在颠簸的改革中凤凰涅槃,说白了,就是政企分开起到了作用。那么学校如何走向正常化,我觉得围绕孩子的生长,服务孩子的生长,教育才能培养出具备道德底线的合格人才。
不是有这样的爆料吗?说某个领导要来,地方政府竟然组织学校的学生在雨中默默地等了两个小时;有些大领导来了,地方政府认为这所学校的学生没有能力致欢迎词,竟然在准备的过程中,借调外援,录上上好的口音,然后只要本校的孩子对对口型就可以了。……
这一系列的荒唐行为究其根源,还不是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在作怪,眼里没有教育,不学着尊重学生,就算干慈善捐款,那也是不值得传颂的。有些人捐助学校,完全是为了沽名钓誉,请来一大批达官贵人,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价值取向,十足的悲哀,也有些真心实意的人,他们也捐助学校,可是却是为人低调,默默无闻,可两者之间,道德法则却天壤之别,怎么不令人感叹?
学校说到底还是孩子生长的地方,尊敬的大人们,我们还是真诚点好,如果社会,人人都真诚到家,又会有什么浮躁,有什么不和谐呢?(钱永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