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课堂教育 |
分类: 教学天地 |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
一堂课听下来,有同事偷偷地问,如果是你的孩子,愿意放在这样的班级吗?就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可能在这样的课堂也会变得傻不啦叽的。我知道,一堂课下来,如果给听课者如此的印象,可以说,课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败的,值得反思的。
我发现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在哪儿,说到底就是课堂上,如果课堂把握不好,或者教与学格格不入,可以说,这样的课是没有实效的。我反对那种拒绝一切的教育反思态度,别忘了,你手上的孩子也是一个个家庭的宝贝,如果家长发现了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受折磨,那会有多大的愤慨呀!
你可以在自己的园地上反反复复地唠叨,但是人家孩子的青春不会再重来,怎么就很少有人思考这样的问题呢?在研讨活动中,许多人大发牢骚,似乎上天对自己不公,当时,我的内心就有一些不平静,不断地在问自己,这样的课堂,如果是您的孩子,还愿意在这样的课堂上度过吗?人总是为了面子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为什么就不愿意坦诚相待,说一些真正帮助别人发展的话呢。
尽管听课的人很多,但是评课却显得那么的肤浅,对于执教者而言,人家辛辛苦苦地设计了一堂课,无论好与坏,如果评课者不慎重其事,这样的活动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主张教师的课让学生来评价,试想想,如果学生来评价,也不知我们的老师还会不会再抱怨孩子怎么的差劲。
我喜欢做有心人,下课了,孩子们快速地离开教室,我恰好在一边找到了一个男孩子,问这一堂课有什么收获,孩子支支吾吾,什么头绪也说不出来,我多么希望这样的表达是因为孩子的紧张造成的,可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可能不是。
有些人非常的自私,对于学校的一些薄弱的老师,从来不愿意打心眼里帮助人家,很简单,一旦人家重新审视课堂,或者在教育理念上发生了变化,说不定教学质量就会发生改变,如此下去,说不定最后一名就会发生改变,这对于其他人而言,那是非常大的威胁,这也就导致了一些人不愿意从心底帮助别人,表面上在帮助别人说话,其实还是有自己的小九九。
我知道,如果一个团队貌合神离,那么有何谈什么战斗力?真的团队应该是相互帮助,共同发展。我不主张搞什么个人英雄注意的考评方式,总觉得奖励团队比什么都重要,这样可以让一个团队的短板有了发展的空间。只要我们抵触一件事儿,总会找出千百个理由来加以解决,如果你真心地想帮助人家,说不定,你会用最短的时间给人家的课堂流程提一些显眼的思路,问题是人们抱着多一事儿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进行,又何谈提高课堂效率?
一个老师想要真正发展自己,千万不要忽略评课时的一语双关,如果你认真地反思,说不定会有收获,其实,只要你问问手上的孩子,就算孩子不愿意当面说,你不妨让孩子通过纸条来表达,这不会影响老师的权威,反而会增强老师的亲和力,说不定你会得到更多的改善课堂的信息,但愿一堂失败的课,我们的执教者能够认真地去想想,本着对每个孩子负责任的态度,不要以为自己花了工夫,就算有什么了不起,你的课堂到底有没有实效才是关键。
学校里的一些短板课,不要冠冕堂皇地说什么高效了,讲点实实在在的效果就行了,哪怕你的课堂设计再怎么完整,知识点怎么齐全,可是教与学相互隔离,这样的课还是一堂失败的课。
课文非常美,一篇散文,贾平凹先生写的《月迹》,可是经过老师的讲解,似乎不怎么美了。有人说,编者在七年级选择这篇课文,有点神经病。事实上,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走入课文的情境,平淡的日子中如果能够欣赏到美的一切,这不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吗?
语文老师呀,千万不要忽略读书,如果人家的书还没有读多少就在那儿妄加评论,确实有点不厚道。我觉得贾平凹先生的作品不需要过于宏伟的背景作为铺垫,几乎都是写的生活本身,他有一双善于挖掘美的眼睛,总能发现别人不知道的一切,正如《丑石》里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一样,丑到极点也是一种美。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在故事的情节上纠结,我觉得重点应该放在人身上。是什么让这平淡的夜变得神奇,完全是一个有智慧的奶奶和一群可爱的娃娃在起作用,他们在美丽的月光下,寻找美丽的生活气息,表面上在追寻月亮的踪迹,骨子里却在寻找美好的生活,这追寻的过程本身就非常的温馨,没有一点虚伪,到处都是纯洁的月光,这不就是作品所要反馈的思想吗?我认为《月迹》完全可以与鲁迅笔下《故乡》里的少年闰土在瓜下刺猹图相媲美,甜甜的、淡淡的,只有一颗宁静的心才能品尝个中味道。
可惜的是,一堂课下来,始终是老师在问问题,在回答问题,孩子们坐在下面无所事事,就算要求讨论,也茫然一片,也许有人会认为孩子们的基础不好,可对于母语的学习,这是不可思议的。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课堂的问题设置上。我们的执教者没有把握文本里的孩子与坐在下面的孩子年龄相仿,他们完全可以找到共同的语言。说实在的,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处于白色的灯光污染之下,很少在美丽的夜晚去静静地观赏美丽的月色,这恰恰是这篇文章编者仍旧选择的原因所在。一堂课,如果忽略了阅读主体的生活现实,忽略了他们的内在感受,这样的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文课,就是应该让孩子多走进文本,多交流各自的感悟,多体验生活本身,这样的课才会让孩子打心底里接纳。我们传统的教学就是老师讲,孩子必须听,如今的课堂,我们需要从学字上下功夫,不要固执地以为自己把教参上的东西都说出来了,孩子就应该理解。说实在的,这种备课、上课方式确实会让一堂课变得没有效果,孩子坐在下面,不煎熬那才怪呢?
有人说得好,一堂课如果至始至终没有孩子自主的思维,这样的课总觉得是有缺陷的。我也有同感,一个知识点的到来,不是老师嘴里有口无心地念叨,而是发自肺腑地表达,这完全是两回事,只有让孩子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接纳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会在孩子的思维空间里牢牢地把握。我觉得老师仅仅把知识点非常随意地从嘴里冒出来,就算讲上百遍,依旧不是孩子的东西。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有些深奥,我就纳闷了,许多课堂设计到什么程度完全是由老师本人去把握的,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深文浅说,即不要把文章说得过于全面,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去设计课堂的目标,让孩子学有所得,这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事实上,许多文章,不同的年龄阶段,思考的深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需要人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辨,从而在根本上获得一些新的收获。我认为语文老师不是一篇课文的终结者,而应该是孩子走进文本的开启者,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不断地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有人觉得孩子课内还没有学好,就推荐大量的课外书,有点本末倒置,殊不知语文教学还真得搞点本末倒置,别忘了,我们课堂上讲解的东西其实在小学已经重复多遍了,只有不断地鼓励孩子课外阅读,语文领悟力才会不断地提高。曾几何时,有家长也在这方面有担忧,说什么,你这样搞,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语文成绩,可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孩子们反而对语文学习更加感兴趣了。
难怪有人说,有些语文课呀,有时候不上还比上来得有效,我也有同感,如果一篇课文,老师没有从灵魂深处走进文本,没有真正地让教与学交融一起,这样的课不上也罢!但愿这样的课愈少愈好,只要老师正视这一切,一切会变好的。(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