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考前夕更要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2014-01-12 07:26:07)
标签:

孩子

健康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临考前夕更要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临考前夕更要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每每学期即将结束,在网络上都会或多或少地爆料一些学校的荒唐事儿,这不,一个学校的某个老师竟然布置某个孩子回家抄作文一百遍,这样的举动无疑又给教育行业抹上一层阴影,似乎许多教师在关键时候会干出一些出格的傻事来。

学校的管理者在学期即将结束,都会不自觉地跟着紧张起来,毕竟丑媳妇总得见公婆的,孩子的成绩好与坏关系到自己单位在一方的声誉。这就自然会出现只要发现教师在复习方面有什么松懈,马上会神经紧张,生怕因为一个老师导致整个学校受到损坏。

管理者的神经紧张自然也会感染到许多教师,当然了,那些已经不怎么在意得失的老师除外,抢课上,布置大量作业,课堂上无限制地讲解,似乎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考好。有意思的是,一些老师固执地认为复习的轮次愈多孩子的成绩愈好,平日里上课急急忙忙赶进度,说白了,只要把书本说完了,自己也就万事大吉了。然而从教育规律上说,这样的单方面的灌输知识,孩子不怎么领情,自然学出来的效果一般般。人一旦形成了错误的意识,想要通过一轮轮复习来加以改变,那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儿。有经验的老师才不会跟着不懂教育规律的领导后面赶进度呢,讲一个知识点就是一个知识点,宁可少一轮复习,也不在新授课方面扯马虎,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问题是许多脱离一线的管理者不这么认为,总觉得快速地结束新课,最好有将近一个月的复习时间,这样才会让孩子在习题训练中获得非常好的成绩。为什么许多孩子到了学期结束会烦恼不堪,一方面自己所复习的东西似懂非懂,另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还是在反反复复说着自己也不知怎么回事的知识,毕竟复习的速度比平日还要快,没有办法,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只能选择一些破坏性的行为,以便宣泄自身的不满。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校园教育观察者,这时候,孩子之间的矛盾极容易爆发,班级的课桌、教室的玻璃也最容易遭到破坏。

从知识的接受看,只有不断地产生新的结论,不断地传授新的知识,孩子才会非常好奇的加以接受,更何况这种好奇还要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牢固把握的基础之上,否则,知识之间缺乏联系是非常糟糕的事儿。

我认为复习到底干什么,只要你深入而冷静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那种加大复习轮次,重复炒夹生饭、进行题海战术的做法是多么的荒谬,这无形中摧毁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孩子学习的厌恶感,导致你这门学科在孩子心目中地位下降。

我觉得我们的管理者一方面希望老师抓紧时间复习,另一方面又害怕老师不讲究科学的复习,然而教师又把复习单一的认为就是抢时间,炒夹生饭,搞题海战,甚至以机械的作业惩罚一些不能完成任务的孩子,这是任课一个学校管理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可偏偏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一些荒唐的做法从老师中间出现了,说到底还是与我们的管理者有关系,他们过于强调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管理和引导,如果管理者多介绍一些科学的方法,我们的老师也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孩子也不至于吃多少苦头。管理者最大的误区就是固执地认为复习是每个老师的事儿,自己只要结果,这是最重要的,殊不知没有一个科学的过程,怎么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呢。其实,如今许多管理者到了临近考试的时候,不会有过多的杂事干扰,完全可以跳出老师复习的惯性思维,理性地看待复习这个每学期都存在的现象,如果你稍微分析一下,也不至于出台一些急功近利的举措,更不会紧张兮兮地在办公室里徘徊叹息。

教育的成功我认为对于管理者而言,那是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对于教师而言,那是给孩子知识学习以最大热情的帮助,这种需要恰恰在临近考试时来得非常的强烈,只要有人稍微点拨一下,每个有良心、有责任心的工作者都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快速加以利用。为什么管理者不愿意在复习方面进行思考,一方面自己认为这是小事儿,老师完全有经验处理,不屑一顾,另一方面,平日里就不怎么关心教师,再加上一些老师的自以为是,导致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存在芥蒂,自然也不愿意或者没有必要在复习方面参乎,天大不了搞一个所谓复习研讨活动,找一两个老师上上复习课,至于有没有作用,谁也不知道,毕竟复习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没有千篇一律地固定程序可以遵循。我觉得管理者需要在这段时间都到孩子中间走一走,多到家长中间问一问,说不定许多问题还会得到善意的解决,也不至于出现一些荒谬的事儿来。

我觉得临近考试之前几天,每一门任课老师都要学会放弃那种喋喋不休地讲解,更不要把资料里面的题目一条条地讲完,更没有必要炒什么夹生饭,不妨把自己课堂上讲的话认真梳理一遍,最好能做到一句话就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点,做到清楚明白,同时话与话之间要找到契合点,不能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搞得知识支离破碎,这显然没有把握好复习的技巧。我认为复习的最需要梳理的内容,就是让一学期的内容形成一个个知识点,再让知识点之间形成多角度地立体式的联系,做到重难点突出,孩子在大脑里形成知识网络和方法,从而利用这些知识与方法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情况,再找一些专门的题目进行巩固,这样的万变不离其宗地复习方式才能够让孩子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从而运用知识,进而了解知识存在的价值,这无疑又是知识的新的增长点、兴奋点,否则,孔子也不会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说白了,知识的割裂复习不利于孩子有效的产生新的知识,更没办法提高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包括应试能力了。

我认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复习中真正认识到复习的内容,这才能够让孩子快乐幸福的步入复习中去,也不至于出现一些过分紧张兮兮的复习举措。有人说得好,如果你平日里抓得非常扎实,你还会在最后的几天那么疯狂吗?说到底,正因为平日里消磨时光,没有好好地组织教学,导致孩子的学习半生半熟,这种不自信必然带来最后的疯狂,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那是对孩子身心的最大伤害,这是任何家长所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是管理者所愿意得到的结果。

我觉得最后几天,孩子在建立牢固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把过去的测试试题拿出来翻翻,告诫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了,老师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千万不能慌张,反而要鼓励孩子冷静地平和地对待即将到来的考试,这时候跟孩子谈倒计时,说努力目标,无疑会给孩子造成更加紧张的气氛,这是不利于孩子进一步复习的。

一个有效地最后几天复习,不要再纠结于什么高难度题目,甚至有些老师还搞什么猜题、押题,殊不知真正战胜考试,在考场中正常发挥的孩子,都是心态特别冷静,遇到容易的题目不得意,遇到困难的题目不慌乱,运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个地肢解难题目,从而考出像样的成绩。

我认为这时候的老师不应该再是什么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指挥官,让每个孩子学会冷静地对待得与失,不至于慌乱失措,不至于忙中出乱,不断地说,没事的,我能够考出理想的成绩,我只要尽力了,一切都会好的。

千万别以为临考几天没有必要这么慎重其事,殊不知一个成功的学校,一个伟大的管理者,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一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了解孩子情况的基础之上,让孩子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从而培养出健全人格来。(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