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娃子,你为什么不生气?

标签:
农村娃子龙应台柏杨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农村娃子,你为什么不生气?
台湾龙应台女士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写过一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结果轰动了这个台岛,也让写《丑陋的中国人》的柏杨倍加佩服。其实,龙应台女士还写了一篇文章《生气,没有用吗?》,我看呐,也就是从平时点点滴滴回到了第一篇文章的内容。
我觉得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国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上千年的思维惰性,学会容忍自然在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可以说,国人在没有触及到根本利益的时候,一般不会管什么闲事的。人们经常挂在嘴上的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文雅一点说就是“莫管他人瓦上霜”。自然了,个人英雄主义也就显得尤为突出,否则,也不会说什么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就是一只虫豸而已。
当下人们在茶坊间都在议论,如果中日再次开战,结果如何?可以这样说,胜负难料呀,毕竟,日本人在学习西方上比中国来得彻底,不会咬着过去的城府不改变,提倡所谓的改良运动。彻底地改革制度,这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我们才有可能实现。为什么日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还在风行,追根溯源,不就是两千年的专制统治思维还在发挥着作用吗?人们一旦拥有了权力,就会固执地认为,自己能够很体面地享受生活,随着欲望的进一步膨胀,自然会伴着官位的提升,奢侈成为主旋律。
中央反反复复地与腐败作斗争,我觉得很有必要,如果在党风问题上不跟进一些有效的措施,自然战斗力会大打折扣。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教育优质均衡只能是努力的方向,如果仅仅凭一两次验收,就能够达到,这是一种过激主义,也自然会干得非常的粗糙。龙应台女士说,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我没有她的那种气量,只能从农村孩子的角度写点东西,也算是对教育本身的一种激励吧!
柏杨先生说自己写丑陋的中国人,究其动机还是希望给国人下一剂猛药,让国家迅速强大起来,不至于重走过去的老路。我们谈乡村教育,可能会说道一些不怎么中听的话,不也是希望教育更好地发展,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惠及于民吗?
说实在的,从小上学,乃至现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十四年了,我一直就存在这样的困惑,凭什么,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享受着泥土地,城里的孩子老早就有了塑胶跑道,凭什么,城里的孩子可以住在敞亮的教室里读书,我们却要在灰蒙蒙地教室里读着不知所云的书。
从出生在乡村这一刻起,我们就注定了接受教育的不均衡性。农村的娃子,想要改变命运,可以说,上学考大学是最好的出路。可惜的是,伴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曾几何时,学好数理化,走进天下都不怕的格局老早被打破。当下,中考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可怕的是,语文和英语对于城里的孩子而言,是强项,对于农村里见识浅陋的孩子而言,无疑是摧残。写文章的人都知道,没有读万卷书,行上万里路,很难把文章写得有多出彩。更可气的是,语言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教师的素质,农村娃尽管也会在语言学科上考出一点成绩,可是在整体素质上,还是不能跟大城市相比,否则,也不会在眼鼻子底下屡屡出现择校热,人们拼了老命要把孩子往城里送。
如果在数学这门学科上想玩超越,这也是非常困难的,别的地方我不懂,至少在江苏的高考中,数学这门学科考得都是非常难,如此下来,倒霉的仍旧是农村的孩子。有人非常惊讶,2013年的高考,苏北的孩子考不过苏南的孩子,我发现这完全是由考试内容本身决定的。人们还在争论英语的考分要下降,可对于理科稍占优势的农村娃而言,还是没有什么体色的,每年的小高考,江北有许多孩子都拿全A,可是一旦步入高考,又会怎么样呢?
我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有多滞后,别人能歌善舞,农村过来的娃娃只能在角落里吹胡子瞪眼睛。在农村里,开全各门功课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诸如音体美之类的小学科,又有几个专业老师愿意光临,就算来了,也不过是一两年的事儿,自然许多钢琴在教室里睡觉,许多体育器材在外面享受风吹雨露,渐渐生锈老化,至于孩子想画一幅理想中的画,想找个人指点指点,那也是一种奢望,毕竟乡村的学校,从事这门学科的老师常常是兼职的,专业知识少得可怜,自然不会从根本上把这门学科做好,孩子们又能学到点什么东西呢。
有钱有势的家长,一方面把孩子送到城里去学习,另一方面会找社会上的一些所谓的兴趣培训班,自然花了许多冤枉钱,效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再看看,有些孩子,他们辛辛苦苦地考上了大学,本以为可以轻轻松松地找到工作,可一切又不是那么回事,许多实惠的岗位都被有点头路的孩子占据了,农村娃只能流着眼泪躲在蚁居里,暗暗地吃苦,等待着奇迹出现,尽管有少数人咸鱼翻身,可绝大多数孩子还是眼巴巴地选择平庸。
农村娃,你为什么不生气,并不是这些娃不会生气,关键是多少年的等级观念束缚着农村人的思维,当然农村娃不敢生气,他们不会过于挑剔教育本身,这一点上,在农村里工作的老师都知道,农村人非常淳朴,农村娃也非常随和,只要老师尽力,从来不会如城里人那样挑三拣四的,只有感激,不会给你什么脸色。
我和妻子一直都在想,这么好的父老乡亲,他们并不是没有理想,只不过自己能力有限,只能选择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身边的学校,如果不认真工作,确实在良心上有些过不去。
如果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我看迟早有一天农村娃会生气的,到那时候,在选择补救,又有什么用呢?我觉得国家真正推行的均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或者一两个验收上,更需要接受老百姓的意见,这样,教育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