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给孩子设立休闲文学课

标签:
文学休闲课堂教育 |
分类: 教学天地 |
不妨给孩子设立休闲文学课
《语文新课程标准》上有一些专家们推荐的经典名著,可惜的是,孩子们并不喜欢。一方面,经典名著要么是来自外国,孩子们有些不习惯,要么是来自于上百年前,毕竟有了一些代沟,总觉得读名著经典是一种痛苦,而不是快乐。
我想,如果不是考试时有这方面的内容,又有几个孩子愿意捧着经典名著在那儿傻乐?你可以到孩子中间问一问,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大耳朵图图》之类,书则喜欢黄蓓佳、杨红樱等作家的作品,更喜欢《查理九世》科幻系列,初中生中男孩则喜欢读一些魔幻类作品,女孩则喜欢丁立梅、白落梅、安如意等写的作品。
不能说孩子不喜欢看书,只不过孩子更喜欢有点新潮的。如果一个老师,仅仅固执于自己的一些已有的知识,不知道走进孩子的世界,去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我看他迟早会被孩子们踢出课堂。还好,在我们这样的国度,孩子很少有胆量驱逐老师,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接受知识的途径多元化,谁也无法保证这样的事儿会不会发生?
语文课堂,其实没有多少东西需要反复咀嚼,反而孩子们最需要静下心来读一点东西,这才是关键。不知为什么,大人们总是非常仇视孩子们休闲式的学习,似乎不紧张一点,孩子就在荒废时光一样。家长宁愿让孩子看一本本作文书,老师宁愿在课堂上反反复复讲述那些老掉牙的语法知识,就是不愿意给孩子时间去看看一些长见识的书籍。
说实在的,孩子们又何尝不希望老师能够跟自己在一起,不渴望家长能够跟自己一条战线,共同完成阅读任务,交流各自的心得,此间之乐谁人能知?每每听到一些家长在书店里抱怨孩子,一会儿买这本书,一会儿买那本书,就是不愿意把书读完,我那时就很纳闷,不由得在内心深处问上几千遍,家长自己读书吗?我看呐。这类家长总觉得孩子应该读书,读有用可以考高分的书,自己则完全没有必要,殊不知,孩子的阅读有时候需要大人参与,才能够把书读出一点味儿来。
我这个人喜欢跟孩子聊一些文学之类的事儿,没想到,孩子们渐渐地也爱上了一些经典作品,两三天不到,就有孩子偷偷地溜进书店买老师推荐的书籍,只要你在课堂上提到的,孩子们下课时总能设法搞到手,进而有滋有味地读一读。我们这儿的旧书店老板娘只要发现一个孩子经常光顾,十有八九就是我班上的,或者我曾经教过。
这不,孩子们上初二了,我特意每周开设了一堂文学休闲课,在课堂上可以天马行空地讲述名作家轶事,孩子们可以不做任何笔记,只要在那儿瞪着眼睛,竖着耳朵听一听就行了。一开始,孩子们可能不知所云,毕竟需要作家孩子还很陌生,但是又不觉得枯燥,这一点上,孩子还算是未知领域,这就决定了孩子有了很强的好奇心。
我不喜欢围绕一个作家在那儿翻来覆去地念叨,总喜欢把一类作家由神还原为人,从而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有勇气去亲近他们。比如鲁迅先生,我才不会过于强调所谓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呢,说得最多的恰恰是先生的日常生活琐事,推荐给孩子阅读的恰恰是萧红女士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自然而然,先生一下子平易近人起来,他的《朝花夕拾》也就有了阳光的一丝暖意,我看呢,一旦孩子知道了先生也与常人一样,有快乐的童年,有现实的苦闷,走进文本也就不怎么困难了?
说高尔基,我会稍微提一下先生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更主要的讲解先生有一副硬骨头,不屈从于权威,直接拒绝为斯大林先生写传记,可是在文学方面,他却异常地俯首帖耳。先生一向不擅长写诗,可有喜欢写诗,总是偷偷地写,又偷偷地藏起来。终于在某一天,他耐不住寂寞,拿出了诗歌给当时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读一读,没想到,马雅可夫斯基读着、读着就进入了角色,忍不住斥责道,这个句子怎么能够这么写,这写的是什么东西,有意思的是,先生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权威就不可一世,而是在旁边抹眼泪,讲到这儿,孩子们陡然发现,这样的伟大作家也有可爱的一面,读他的作品也会变得亲切。至于贝多芬耳背时还能够创作伟大的乐章,列夫·托尔斯泰在晚年时为什么要一次次离家出走,这些琐碎的事儿,孩子们愿意听,也自然愿意走进作家的世界,读一读了。
一个语文老师,千万不要忘了,自己除了是一篇篇课文的解读者,我认为还应该是文化资讯的传播者。每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孩子们肯定感兴趣,去年,莫言获奖了,我买了他的所有小说,并把它们放在书橱的醒目位置,今年,加拿大作家艾丽斯·门罗又获得了此项殊荣,我给孩子聊上了获奖那一刻,老奶奶平静看待的故事,毕竟老人家的中文版还在当当网上订购,马上她的《逃离》就要到手,自然要跟孩子讲讲她作品怎样把短篇当做长篇来写的。说道这位平静如水的老太太,就会想到她的竞争对手——日本人村上春树先生了,一提到这样的名字,孩子自然顿生兴趣,当然了,他们在书店里肯定看到了先生的名字,就不知道这个人的作品能不能看,一旦老师认可了,孩子们肯定会看一看,这不就是老师潜移默化在起作用吗?
在每周的这一堂文学休闲课上,我和孩子都觉得无拘无束,每每有什么疑问,孩子可以通过QQ平台发过来,我再在下一堂课上稍加准备,自然不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样下去,孩子的语文素养又怎么会不自然而然地提高呢?
毕竟,孩子闪亮的眼睛会说话!(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