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读好并不容易

标签:
教材课堂教师价值偏差教育 |
分类: 教学天地 |
教材读好并不容易
一次数学教学研讨会,人们在谈论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时,一致认为阅读教材是关键。有许多老师没有好好地阅读教材,从而走了许多弯路,甚至出现知识性的硬伤错误。
有人上《乌鸦与狐狸》这篇课文时,问孩子们,乌鸦与狐狸这两个角色,你喜欢哪一位,有好几个孩子回答,喜欢狐狸,因为狐狸狡猾,这位老师没有反对,竟然糊里糊涂地让这个环节过去了。有识之士听完这一个课后,不由感叹,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说白了,我们的老师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价值取向的错误,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地阅读教材,没有很好地把握作者写这篇语言的意图。
从题目的设计,让孩子选择喜欢哪一个角色,这本身就是错误,这个寓言故事并没有刻意地表达两个人物,而是通过一个故事,让孩子们懂得一个做人的道理,这才是寓言故事主要表达的意思。正因为题目设计没有建立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之上,才会出现课堂教学的硬伤,值得每个教育人去深思。
其实呀,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因为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从而出现了许许多多地理解偏差,这不能责怪孩子们的认识偏差,绝大多数情况下,老师要负全部责任。毕竟老师除了是课堂的组织者,更主要的是引领者,没有老师正确地引领,自然会出现课堂产生了价值偏差,这时候,老师不进行准确地点评,说不定会强化孩子不好的价值意识。一两个孩子喜欢狐狸,因为狐狸非常狡猾,言下之意,小孩子喜欢狡猾,再加上老师没有好好地引导,无形中强化了这方面的价值取向,其他孩子也会受其影响,这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是非常危险的。试想想,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他还处于价值观模糊的阶段,多多少少还是听从于老师的认可,这无形中助长了错误的认识倾向,一旦形成,说不定一辈子也很难改变。
我觉得低年级的小朋友,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在学校里,老师要做拐杖,在家里,父母亲做引路人,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有正确地阅读倾向,不至于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我们不要以为只要孩子们完成了作业或者考出一个像样的成绩,自己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说白了,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眼中,没有正确地示范引领作用,我们的老师很难说得上称职。
教材无形中承载着孩子学习、生活的希望,它是师生生成智慧的最有用的平台,如果连这个东西都没有了,课堂又怎么会成为孩子成才、成功的殿堂?阅读教材也就成了一个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须的步骤。
阅读教材并不是就教材而读教材,它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一辈子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进行理智的阅读。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照本宣科和信口雌黄这两种不好的教育教学现象,说到底,就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没有把握好阅读教材这一关,要么做纯粹地帮运工,要么做蜻蜓点水式的传播者,反正遭殃的仍旧是坐在地下的孩子们。
老师阅读教材,不是阅读一本教材,而是阅读一套教材,如果教材发生了改变,还要把旧的教材与新的教材进行比较,从而了解编写教材者的意图,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给每一段教材内容设立一定的角色,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重复性的劳动,或者把一个有价值的东西给轻描淡写化。
我们需要老师总是把最终考试的内容作为教材的重难点来进行取舍,殊不知,编写者的意图更多的是关注孩子发展本身,这无疑会把许多教材中设计的亮点给不由自主地忽略掉了,一旦教者与编者之间没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心有灵犀,自然会给教材的使用打上一定的折扣。
一个年轻的教师,他之所以对教材有一份热情,原因很简单,他还没有理解教材内容,自然心里没底,也就不敢马虎,这时候,读教材往往会成为自己教学工作的主要部分。这样的老师,我们不需要担心他在不在认真阅读教材,关键是这时候的老师,他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树林,自然也会形成价值偏差,这是年轻教师或者刚刚接触教材者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如果这样的老师能够读一套教材,再加上了解课程标准和四到五年的毕业考试试卷,我看这样的错误硬伤会大大减轻。
我认为在教育群体,最担心并不是年轻教师,而是那些有了一定年限的老师,他们经历风风雨雨,对于考试本身也是屡见不鲜,自然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这样的经验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课堂,也不至于走多少弯路,可从孩子的发展来看无疑是有害的。
这一类教师不再钻研教材,尤其是新教材,有时候存在抵触心里,总是不由自主地按照过去的认识去办事,一旦新教材与自己的思路不吻合,就会指三道四,俨然不去理解消化编者的意图。一套新的教材,说不定与老教材相比,就是知识的顺序发生了变化,或者增加了一些生活化的新内容,这些都需要老师认真地揣摩,并加以理解。
完全是凭着经验跟着感觉走,从而出现马马虎虎地读教材,这自然会让课堂愈讲愈不在点子上,白花了力气,没有什么意义。毕竟最终的考试还是取决于教材本身的价值取向,如果不加以研究,一旦有了新的题型出现,吃大亏的仍旧是孩子们。
这些年,我们的孩子的负担没有减轻,我们的教师也吃尽苦头、操碎了心,可是一旦重大的考试出现,往往不如人意,导致社会不怎么信任学校教育,这除了学校的管理之外,我看呐,教材的把握、利用是值得探究的。
但愿更多的教师不再迷信专家言论,多到教材中去,进行灵与肉的体会、揣摩,说不定,你的课堂会焕发新的生命,那才是学生的福气,自己也会拥有更大的勇气去取得成功。(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