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陶行知先生眼里的教师说开去

(2013-07-30 06:22:55)
标签:

陶行知

老师

学生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由陶行知先生眼里的教师说开去

由陶行知先生眼里的教师说开去

这些天连续高温,人只有在一大早或者傍晚时分才能够到外面喘一口气,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空调房里度过,我也不例外。

这种用钞票花来的清凉,我可不愿意无限制地荒废,一方面读自己喜欢的书,一方面和儿子一起写着毛笔字,时不时小侄儿过来捣乱,也无法阻挡我们一家学习的决心。

从书橱里搜罗了一本书——《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一路看下来,千万别小瞧这本书,我却看出了一点心得,这总比那些理论性过强的书要好得多。陶行知先生把整个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真所谓“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知为什么,天妒英才的缘故吧,许多优秀的教育家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还有这位本土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只活了五十五岁,可他一生积累地教育财富却够我们这些后辈学习终身。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中指出: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

先生一生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做整个的人”、“教学做合一”等四大领域都有建树,可以说,老师们的思想行为将决定这些理论到底能够走多远。先生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放眼整个社会,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给每个教师指明了行动方向,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难怪是一位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家。

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这样的着眼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都有现实意义。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终身学习才不会是一句空话。其实,我们的许多教师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教学进度,很少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以及学习方法,导致教与学严重脱节。一方面,我们的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许多知识点都讲过多少遍了,还是考出来,一堂课教学任务没办法完成,何时才是个头,另一方面,我的学生又责怪教师只知道在讲台上咿咿呀呀地吐沫横飞,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往往会出现师生为了一两个知识点而发生矛盾,我觉得如果老师建立起教学生学,孩子们一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其实有许多知识不需要老师口干舌燥地啰嗦,孩子们事实上能够自学成才的。魏书生先生就很好地传承了陶行知这样的思想,他从学生学习方法入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果许多知识都是学生自我悟出来的,学业自然不会差,反而会高出其他班一筹。

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其实这是从第一条发展而来的。一个班级的学情不一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要适当地做出调整。有人评价当下的集体备课,那简直是集体偷懒,说的就是这个理,往往只关注教案设计本身,也就是一个语言点怎样地在课堂上体现,很少去根据班级的实情进行合理化调整。这样的备课方式自然不会产生什么好的效果,本来个性化极强的课堂此时此刻也会渐渐地了无生趣,着实是当下教育的悲哀。有人说做教师非常轻松,一个好教师并不如此,他需要用自己的一生去了解教学对象,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这也就暗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这样的原则,但愿这样的教师愈多愈好。

教师需要一面教一面学,曾几何时,有一种理论认为要想给孩子一杯水,教师需要一桶水,后来有人更正,不是一桶死水而是源源不断地活水。我觉得教师要想不耽误孩子的学业,自己要不断地学习,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许多人在平时工作中都会因为忙碌而忘记了学习,一旦陷入了不学习的境地,往往是愈忙愈乱,直至焦头烂额。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学习,这需要毅力和智慧来加以实现。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仅要向书本、优秀的同行学习,还要向小孩子学习。千万不要认为向小孩子学习可笑,我们的教师如果把孩子面临的一个个问题解决掉,用研究的方式看待一切,只要稍加整理,一切都会促进教师本人的成长。小孩子与大人的区别是不至于非常地复杂,自然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信息非常快,大人不善于蹲下身子向他们学习,可以说落伍是肯定的。有一位教授开玩笑说,自个儿有一些不理解的话题,只要跟自己的孩子聊上几句,一切会豁然开朗。

教育之路漫漫长长,我们没有资格停留,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永远不变。(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