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呐,何时立天地之间

标签:
弗洛姆人天地情感 |
分类: 谈天说地 |
人呐,何时立天地之间
这些天,特别的闷热,人们躲进空调房间,不愿意到外面去逛一逛,生怕身体融化。可是,人注定了是大自然之子,在一番挣扎之后,又会到外面去走一走,哪怕是早晨和傍晚一会儿的工夫。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炎炎暑假,自己反而能够多看几本书,多了解自己是个什么东西。美国人弗洛姆先生认为,人本来是来自大自然,和其他动物一样,刚开始也是只有饥饿、干渴和性需要,一旦脱离了大自然,走进人类社会,这种单纯满足本能需要并不足以使他快乐。人所特有的活力的支点在于人类处境的独特性;对人的精神的理解应建立在分析人的某些需要的基础之上,这些需要根源于他的生存条件。
人之所以成为人,他本身具有了自我意识,可一旦对自我认识不足,又会陷入盲从、跟风的潮流中去,活得不像自己,更像是一种需要,只不过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零件而已。智者常常非常痛苦,毕竟他的自我意识没有能够唤醒沉睡的人们,否则,屈原也不会发出“众人皆醉,吾独醒”的感慨,鲁迅先生也不会写下一篇篇有关国民性的小说,无奈地取名为《呐喊》、《彷徨》。
陈子昂先生面对茫茫大海,只能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种对人生前行的一种感叹,可又有几个人愿意跟着先生去建功立业,无非是春江花月夜,空来到人间一趟,可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人活着到底为什么,人们只有在很无助的时候才会想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奔波在名和利这两艘大船上,忘记了自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似乎非常忙碌,可一切又归于虚无,等到跑不动了,吃不动了,才会猛然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玩意。“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人们喜欢以旁观者的角度议论生命,就是不愿意直面生命的一切,多多少少有些鸵鸟主义色彩。
这几天,偶尔翻翻《三国演义》,我还是难以忘记天下英雄的壮举,似乎没有这些英雄的存在,这段伟大的历史就没有实在的意义。其实呀,在《精忠岳飞》中,岳飞的妇人(林心如主演)说得对,男人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女人却盼望着自己的男人早日归来,过一个安安稳稳的日子。我们常常忽略一些小人物,也不屑于小人物。历史上,掰开手指头,也就是那么几个人,殊不知地下的亡魂不计其数,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理解。
人呐,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的牺牲品,关键就是没有自我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世间存在的一切东西无条件接受,没有用自己的思辨去判断一切,自然会成为社会上少数人手上的某些棋子,对于少数人而言,这是自我强大的群众基础,对于多数人而已,只不过从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几乎没有了实在的意义。
自古以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都会假借上天的名义来忽悠世人,再加上世人绝大多数没有一定的思维力,这下好了,天下兴也罢,亡也罢,最终倒霉的仍旧是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地恰恰是那些少数人,不亦悲乎!
我发现历史总是为当下统治者本身服务的,如果没有现实意义,历史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只有作为镜子的作用存在,它本身才会拥有价值,其实,不同地阶级立场,看到的历史也不是一回事,至于事实到底如何,那是一个糊涂账,谁也没办法说清楚。
人呐,怎样才能够立于天地之间,不枉到世间走一遭,我觉得人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气息,许多人活得非常痛苦,原因是自己无知,这需要一定的文化作为支撑,才不至于迷失了方向。同时,人还需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人类社会说复杂也真的复杂,但是只要你愿意从逻辑方面进行推理,也会觉得不怎么困难?可惜的是,人有时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旦事情临到自己的头上,又会失去方寸,不知该如何了得?
每每走在大街上,听着各种各样的吆喝声,总不免要停留下来,观赏一番,一旦有了进去的冲动,又会马上选择离开,原因很简单,吆喝声听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认同,内心也就会产生一定的需要,事实上,买回去就知道了,这完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垃圾而已。
人呐,立于天地之间也许是个时间问题,可问题是许多人活了一辈子也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不知是问题本身过于繁杂,还是大千世界诱惑太强?(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