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印象记


标签:
老街爱心小儿书家居 |
分类: 文化漫谈 |
老街印象记
有人说,我们这儿的老街是如皋剩下的为数不多的一个,据说也要面临着被拆迁的厄运,多多少少有点感伤。有人甚至把老街的图片发到网上,吸引人们去深思。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无意间来到了老街,曾几何时的繁华已经被静谧的面纱轻轻地覆盖着,走在砖头铺成的老街上,我就像大观园里的刘姥姥,更多的是好奇,更多的是眼花缭乱。
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老街,自然会觉得她的无限苍老,完全与周围的高楼大厦不相映衬。也许城镇也跟天地万物一样,总是在传统与青春之间选择纠结,我们都在为怎么搬进混凝土大楼而绞尽脑汁,甚至背负一辈子的债务,可是一幢幢有着悠久历史的房屋却在拆迁队伍的努力下,一拨拨地痛苦的倒下,那带着血色的残阳照在残垣断壁上,多少是在哭诉,尤其是地下的亡灵,他们已经失去了寄托的地方,只能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直至灰飞烟灭。
同事老沈说得好,大伙还赶着去周庄欣赏所谓的园林风光,殊不知自己身边的老街却不知道珍惜。老沈嘴里说着,手上忙着,自然是忙着拍照,多多少少地历史的印迹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毁于一旦,恐怕到那个时候,人们只能看着一张张网络照片,回忆自己曾有过的童年了。
在我的记忆深处,老街是模模糊糊的,等到稍微有些记忆,老街已经成了迟暮的老人,在等待着时间无情地在身上刻上一道道皱纹,我们选择更多的活动场所是现代化繁华的高楼大厦。小时候,听同学说,老街上有小儿书看,也偷偷地背着大人来过一两次,那时候,小儿书的主人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家,在那儿看书的孩子都很听话,很少喜形于色,老人家的动作也很简便,无非是收点零花钱,更多的是保持沉默。
如今的老街已经没有了记忆中的小儿书存放的地方了,更多房子的门是关闭着的,时不时有蜘蛛网从天而降,不为什么,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些外来户,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毕竟时光飞逝,老街里的年轻人都非常繁华的城市里去了,留下的更多的是老年人,几乎清一色的五十岁朝上的人,他们要么从繁忙的岗位上退下来了,要么一直在老街上打理着一切。
老街的人并没有因为陈旧的一切而自卑,对于外来者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我们只要有什么困难,总会有大叔大婶出来,排忧解难,人不会因为老街上的曲径通幽地巷子而害怕找不到尽头。走进薛家巷,一路拐弯,一路有人说说笑笑,我觉得在拐弯出一定会有热情的主人在等待着,一路也就特别的坦然。
如皋有爱心邮路这样的传奇佳话,殊不知爱心邮路也是从老街孕育出来的,正因为老街人的好客,我们的邮递工作者也自然拥有了老街特有的味道,一路放歌,一路做着本职工作以外的好事,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我们一路走,恰好遇到了送报纸的老张,老张那时候刚刚送完报纸,再加上天气非常炎热,肯定非常累,一听说我们要找某某人,他二话没说,就赶紧带路。在老房子间穿梭,一切疲劳似乎都没有了,只觉得心特别的静,一阵阵爽意的凉风从拐弯处吹过来,散发着青砖黑瓦上特有的泥土味儿。
老张和这里的人都很亲近,只要出现一个人,双方都会第一时间打招呼,对于我们这些外来户,总是送上甜甜的微笑,这比繁华大街上冷冷的面孔,不知要强多少倍。难怪现代人获得物质方面的东西多了,可就是高兴不起来,可能这也与人情味的丢失有关系吧,尘土飞扬,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老街却没有,由于路特别的狭窄,只有自行车可以通过。
置身老街之中,我们在过于匆忙的人也需要停下脚步,不断地思考着历史的味道,不断地想象着人生的意义,这样的行为方式也注定了自己的平静,自己的深度。
“老街也不知什么时候起,就要从这儿被无情的毁灭了”,刚刚五十岁的老沈一脸神伤,我和老张也只能沉默,只能在心底默默祈祷,不要让老街失去,这不是一个人的事儿,她牵涉到许许多多人童年美好的回忆。
有一位局领导,他有一次到我们这儿来调研,说道自己也是老街上的人,脸上马上焕发着骄傲的神情,一路的疲倦一扫而光,我们也无比的羡慕。
不知何时起,老街一旦消失,不知有多少在外的游子会丢了魂一样的,总觉得可以回家,可是家在哪里,一切都是那么的渺茫;也不知有多少老人会失了生活应有的节奏,呆在鸟笼式的高楼大厦里,魂牵梦绕地寻找自己的老街?
鸟儿倦飞还有枯枝可依,可是老街没有了,多少人会目光呆滞的在这个世界颠沛流离,我不由得为老街的命运而担忧,尽管残阳如血,天地一沙鸥。(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