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姐真的傻里傻气吗?

标签:
红楼梦傻大姐大观园郑板桥文化 |
分类: 文化漫谈 |
傻大姐真的傻里傻气吗?
《红楼梦》里有一个姑娘,大观园里的人叫其为“傻大姐”,按照书上介绍:此君是贾母院子里专门走粗活的丫头,只是因生得体肥面阔,两只大脚,做粗活简捷便利,且心性愚顽,一无所知,行事出言,常在规矩之外,又出言可以发笑,主子特别喜欢,便起名为“痴丫头”,又称“呆大姐”。
这些年,只要有闲工夫,都会静下心来,翻一翻这本名著,总会或多或少得到一些心得,也许这就是愚者千虑亦有一得的缘故吧。其实,读《红楼梦》最忌讳走马观花,如果仅仅关注一些情节,那就是简简单单的几件事儿而已,但是学会了咬文嚼字,你就会觉得这部作品确实有境外之趣。
我觉得傻大姐一点也不傻,她无形中利用了自己的身体资源,很好地保护了自己不至于在大观园争斗的漩涡中淹没,人人都不会与之计较,只觉得好笑而已。这一点上,我发现傻大姐似乎比晴雯要来得聪明。人呐,最大的悲哀,就是心比天高,自然会命薄如纸,晴雯的死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出在这样的性格上。她说出来的话尽管非常真诚,但是表达方式上却显得那么的刻薄,主子不喜欢,奴才不乐意,只有真正的知心人宝二爷才能够加以信任。
傻大姐,却不是这样的活法,她在外形上长得不如大观园其他人那样的标志,也没有什么大的志向,但是有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说话会讨主子的欢心,这一点上,大观园里,连凤姐都要逊色三分。
傻大姐讨主子欢心纯粹是天籁,不需要什么严密的构思,这样的心性自然会突破大观园窒息的天空,带来新鲜的空气,人傻一点有什么不好,傻大姐至少没有在这方面吃什么亏。如果傻大姐是一个有志向的丫头,她捡到花红柳绿的东西,一定会扔得远远地,也不会出现后面的大观园抄检风波,这么大的事儿,多多少少与这位痴丫头有关系,可是贾府上下都知道这位丫头的心性,也不会在意,这位丫头自然跳出了这样的争斗漩涡,依旧过自己幸福的丫头生活。
其实这丫头不傻,她没文化,但是干粗活却简捷便利,自然大伙喜欢。这个世上,有许多简单的事,由于人们思想复杂,自然给简单的问题加了许多附加的限制,用一句时髦的话说,那是带着镣铐在跳舞,自认为活得非常严谨,殊不知这样的生活往往是自己失去本性,越来越不是自己,一旦回过头来,知道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可惜岁月沧桑,一切都悔之晚矣。傻大姐这样的行为方式无疑是大观园人生活的一面镜子,只不过人人都如贾瑞那样,固守自己的认识,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自然一个个成了大观园毁灭的殉葬者,确实令人悲伤。
贾宝玉,有时似傻如狂,可惜傻得不够彻底,狂得有些做作,自然不可能如傻大姐那样行事出言,也就注定了自己命运的悲哀,出家做和尚,充其量也不过是麻醉灵魂而已,很难在认识上得到彻底地解脱。
人在悲哀绝望之时,都希望驾长风到云际之间,殊不知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无限地差距,自然会觉得人生如梦,痛苦时时伴随。傻大姐之所以在阅读中被大伙所忽略,也就是这样的生活方式,许多人不愿意去追随,不由自主地感慨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就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生活的无限凄凉,这样的认识认同性,自然会得出大观园悲剧的命运,对于小说的结尾自然也不认同,咬住第五回的介绍不放。
傻大姐,喜欢说一些令人发笑的话,这样的言辞其实代表着大观园的希望。否则,一个乡下老婆子——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也不会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自然也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好处,只不过这位老太也沾染上了世俗之气,总觉得有点言不由衷。
其实,傻大姐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孤单,君不见《水浒传》里的李逵、《西游记》里的猪八戒、《隋唐演义》里的程咬金、《堂吉诃德》里的桑丘……多多少少的有些傻气,但是傻得可爱,傻得有智慧,傻得无比幸福。
聪明人最终的结局往往是被聪明所误,真正的智者都是那么的傻不拉几的,常常在无意间干出一点惊天动地的事儿来,这是那些所谓的智者所难以预料的。
郑板桥说得好:难得糊涂,我看知其真味的人并不多,否则,世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听别人评价自己聪明就高兴,说自己傻就着急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