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教师不宜过早发表文章

(2013-04-15 06:18:58)
标签:

新教师

文章

傅斯年

王叔岷

史飞翔

分类: 教育论坛

                          新教师不宜过早发表文章

                 新教师不宜过早发表文章

几乎每年我们的一些主管部门都会搞一些论文评比活动,学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只要是上交的论文,无论写得怎么样,都会一起打包送过来,很少去限制什么东西。再加上大伙的写作的积极性并不高,管理者们只能让年轻人写点东西,对于四十开外的人,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面对这些文章,我们总得评出个一二三来。每每这个时候,我特别关注年轻教师写的文章,不知为什么,总觉得文章才气有余,研究的分量不足,更伤脑筋的是,有许多文章借鉴的成分太多,甚至是大段大段地摘录,没有了自己本来需要表达的思想。

这不,刚刚看了史飞翔先生写的《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讲述的是傅斯年先生,要求刚刚进史语所的研究员,无论你才高八斗,名气多响,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学问,积累一些知识基础,多加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为更好地研究打下深厚的根基。

想想我们的新教师写的文章,我觉得要傅斯年先生要求王叔岷先生那样,要把才子气洗干净,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否则,文章一味地轻浮,是很难在教育这个领域有多大的收获。

其实,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整体培养,可是,这样的培养在当前许多农村学校一直是空白。一些学校,新教师过来了,甚至有些实习生来了,不是组织老师给其上示范课,而是急急忙忙地布置任务,放任新教师自我发展,这下好了,新教师尽管工作积极性非常高,但是面对复杂地学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免会产生一些偏见,这显然不利于自己专业成长。有许多年轻教师,面对许许多多的挫折,有些选择随大流,有些选择抱怨,还有些选择无所事事,只有极少数人选择了学习、反思、探究,往往这一部分人成了后来学校发展的顶梁柱。

学校有时候也非常困惑,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教师骨干,一旦外面有了更好的条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攀高枝,这自然会阻碍学校进一步培养新的教师,放任自流也就成了学校生活的常态。

当前,新教师要想发展自己,没有别的出路,更多地是靠自己的自觉性,否则,三五年走下来,会毫无成就可言。

记得一位老校长跟我说过,一个教师,如果在五年之内没有什么成就,这个人一生也就差不多了。其实,所谓五年成就,并不是要发表多少文章,而是认认真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踏踏实实研究学生,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锤炼、自我提升,从而得到学校同行的认可,社会家长的广泛认同,这样的成就对于一个新教师而言,只是一个开始,只要你有心,实现目标并不困难。

可惜的是,这段时间,我们有些教师不能够好好地规划自己,常常会随大流,只要一有点心得,就会来个长篇大论,俨然成了一个权威,殊不知许多的言论还很不成熟,一旦成了报刊杂志上的豆腐块,显然不利于整个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反对发表文章,但是不反对写文章,这些文章是自己对照的。翻阅自己的行走历程,又何尝不是这样?有许多同仁不免疑惑,你怎么能写文章,为什么不多投稿,只有多发表文章,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名气。我非常清楚,自己的火候还不够,认识还不够深刻,文章字里行间还有一点傲气,这显然不能成为研究教育的主旋律。每每翻阅刚刚工作时写的一些教育教学随笔,现在看来,多多少少有些幼稚,亏得没有拿出来显摆,不知要笑掉多少人的大牙。

文章一旦出现在公共的平台上,就需要有责任心,否则,这样的文章是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但是那些幼稚文章的写作是必须的,没有写幼稚文章的过程,也很难达到写深刻文章的高度。有一些人,他们不敢献丑,或者懒于写作,只知道混日子,这样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成就可言,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取得了眼前的一些成绩,至于对于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看意义不大,可惜,这类人在学校占大多数。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要敢于埋下头来,踏踏实实地搞自己的教育,但是也要写一写自己的成长心得,多读一些有益的书籍,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中提高的自己认识,这样的行为方式一旦养成了习惯,想不成为教育的骨干都难?

但愿那些三分学问、七分吆喝的教育教学文章愈少愈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新的气象。(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