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值得深思的诗词复习课

标签:
课堂教师互动复习课气质 |
分类: 教学天地 |
一堂值得深思的诗词复习课
初三毕业班,如今新课程都已经结束了,自然复习成了主旋律。同课异构,这样的研讨方式随着教科研工作的深入,显得非常有必要,恰好今天学校与其他学校搞这样的教研活动,我自然愿意去观摩一下,至少能够学点有用的东西。
我喜欢边听课边条文式的记下自己的点点滴滴,不怎么在意人家课堂上讲了多少方面的内容,这也有利于发现更好地课堂教学规律。这不,一堂好好地七年级诗歌复习课,也不知我们的老师怎么准备的,至少从纸面上看,非常的详细,资料一个又一个,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
我发现课堂一以贯通地是沉闷,总把这个因素归结为学生的基础之差,但是后来者上同样素质的班级,方法得当,效果却出奇的好。这堂沉闷的课仅仅是知识的重复,没有一点新意;师生对话单一,没有立体感;教师可能特别紧张,语言不精练,常常说一些废话,甚至一些错话,如“请把错误的写在黑板上”,“不能写的写在检测上”之类,学生普遍皱紧眉头,自然对老师发出的指令有些不知所措。诗的课堂本来很美的,可是这一堂课纯粹是在为应试教育服务,更可悲的是这样的服务是空洞的,没有具体的方法,自然不能提高孩子的答题水平。
再看看诗歌的赏析,仅仅局限于孩子读老师准备的一些句子,包括写的意思或赏析内容,紧接着老师再宽泛地讲一讲,远远地把孩子放到一边,可以说,孩子们在这一堂课的收获少得可怜。
一个成功的课堂,关键是孩子是否积极参与,参与的程度决定了课堂的质量,这一堂课恰恰把师生关系很无情地割裂开来,老师完全是唱独角戏,学生的行为完全是无所适从,即使有几个孩子有机会回答问题或者订正错误,但也是被动的,这也直接导致课堂的紧张性。一个既紧张又无所适从的课堂,那该是多么糟糕呀。
其实我也知道,一堂课能否上好,老师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团队的配合,只有如此,老师才会充满自信,孩子才有可能参与进来,这与孩子们的基础几乎没有多少关系。也不知道我们的老师是怎么搞的,目光始终局限于课本,很少关注孩子的眼睛,课堂的流程尽管是完整的,也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可是孩子的收获呢,我们没有进行效果监测,但可以想象到。我在想,这是复习的初一的诗词,背诵完全可以放在课外,可是这一堂课,老师给孩子的定位就是弱智,没有采用一些教学方法或者奖励措施进行调动,这样的基调决定了课堂没有了实在的意义。
如果你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教学平台,有意思的是这一堂课放在视频交互教室,完全可以用多媒体把一些知识进行归纳、延伸,从而扩大知识的容量,这一堂课没有,孩子们只能在无奈与无聊中紧张地度过了一堂课。
如果同样的班级,不同的人上出不同的效果,学习效果差的老师就应该反思,这不仅仅取决于态度问题,更主要的来自于教育教学技巧以及课堂机智。我觉得纵然给这样的教师最好的教案,上出来的效果也未必见佳,课堂的生命除了纸面上的东西还有教师本人的素养,这是骨子里的东西,别人很难加以改变。
另外一堂课,其他学校的一位老师抓紧课前十多分钟,让每个孩子充分的朗读背诵,并设立了一些奖励措施,很快地课堂就有了氛围,再加上恰当地使用了多媒体,课堂本身有了容量,教师发出的每个指令,孩子们都能够准确把握,没有一个孩子可以卖呆,老师的目光始终关注每个孩子,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做出调整。在孩子的发言过程中,老师一直是鼓励者,渐渐地许多孩子有了胆量,回答的声音也跟着高起来,一旦发现回答错误或者不完善,老师不会直接说出答案,而是利用课堂资源进行启发,知道答案水到渠成地出现。至于诗词方面有几种类型,该怎么处理,多媒体自然地恰到好处地展示,孩子能够一目了然,这样的课堂又怎么可能没有收获。老师还借助一些图画,让孩子用学过的诗表达出来,这进一步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果自然会非常好。
同样的课题,不同的人去上,为什么差距会如此大相径庭,看来教学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形式,还要关注人本身的修养,那副骨子里的气质是需要长期地学习、钻研、实践才能够达到,但愿这样的课堂不要存在,否则真的害人不浅。(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