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寻根刚刚上路


标签:
孩子周国平普鲁斯特文化 |
分类: 人生感悟 |
清明节,寻根刚刚上路
一个中年男人,在连廊处徘徊,手里拿着一小袋千层饼,时不时瞅准教室,看见有人来了,赶紧收住目光,朝远处的一片菜花地望去。每次路过,只要你愿意朝他看一下,总会得到一丝的微笑,一个大男人,可能是第一次到学校里来,不知怎么的,比新媳妇还要腼腆。
我似乎有股回忆的冲动,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总是令人难忘。在中、高考的场外,许多家长,不顾灰尘的刺鼻,不顾高温的炙烤,一个劲儿地瞅着考场,尽管看不到自己的孩子,但是那颗悬着的心始终没有放下,直到孩子最后一门考好,才会怅怅舒一口气。有同事说,仿佛不是孩子在考试,到觉得老天爷在考验自己。
其实,只要摊上这样的大事,我们的领导都会格外的开恩,同事也会格外的理解,大伙都明白,一个家庭,孩子的抉择分量总是很重、很重。我喜欢跟家长聊天,有时候,一谈就是老白天,自然,孩子的一切,哪怕是一点点,家长们都能够谈得非常的仔细,似乎不知疲倦。
为人父母者,似乎出于天性,总会表现出无限的宽容和坚韧。每每回家,母亲总会跟自己的孙子,谈起我小时候的故事,故事似乎多如牛毛,数也数不清,儿子总是来考证,有许多故事,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亏得不识字的母亲能够记得那么清楚。儿子听故事带劲,妻子听奶奶唠叨也同样起劲,无非就是那些粮票的故事而已,上一辈的人,几乎就是记忆的宝藏,一股脑儿地说出来,没有任何保留。
《红楼梦》之所以那么的回味无穷,不就是故事里有作者家庭的辛酸,读来似乎就在眼前,就像迎面而来的一层薄薄的雾,摸不出来,但能够感觉到它的温度,一旦置身其中,也不知道是在听故事,还是在讲故事。
血浓于水的亲情,总会让人变得那么的亲切、和蔼。也许教室里的孩子正在听老师讲课,也许孩子过了多少年后,已经把父亲窗外的故事忘得一干二净,更有可能,父亲压根儿就没有说自己在教室外的等待,自然,这段走廊上的一幕会成为一位父亲的永久记忆,可孩子未必知道,也许这个故事没有流传的必要,毕竟这样的故事太多了,人们已经无需记忆了。
每个人,都会在潜意识里想象得到亲人的一切,否则,一旦有人煽情,就会有许多人想起逝去的亲人,自然也会流下眼泪,也许旁人会觉得奇怪,只不过自己没有体会而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妻子躺在床上,悄悄地告诉我,她想起了故去的父亲,似乎老人家还在人间,我的鼻子不由一酸,总觉得清明节这一天需要做点什么,否则,也确实对不起这位平凡而普通的父亲。
人呐,拥有的时候,总会选择淡忘,一旦失去,才会格外的珍贵,也许大伙认为,来日方长,没有必要记忆那些亲情的故事,喜欢看别人的故事,流一些无谓的眼泪,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对自己失去阿毛格外痛心,每每遇到相识的人们,不免讲起这个凄惨的故事,后来呀,人们听多了,也就不在意了,只要这位可怜人一开口,人们就赶紧走开,故事因为不是自己的,更是由于没有新鲜感,自然没有人喜欢了。
有人读普鲁斯特写的《追求似水年华》,读着读着,觉得非常的压抑,也觉得述说得那么的琐碎,自然看得人非常少,能够坚持看下去的,那简直是奇迹。我认为,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会像小说的叙说者那样,絮絮叨叨地回忆自己的一切,哪怕一点点无聊的思绪。
人生其实都很平淡,只有那些愿意收集自己情感的人,才会看到人间最美好的东西。学者周国平,除了是一名哲学思想的追寻者之外,我发现他更喜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否则,他的作品《妞妞》和《宝贝宝贝》也不会写得那么细腻,那么感人。
做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就需要学会收集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许故事非常相似,可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清楚,这样的思绪一旦衍生下来,就会成为参天大树,可以给自己的一生遮风挡雨了。
也不知教室里的孩子是啥模样,至少是幸福的,有一个拿着千层饼的父亲在外面守候,美丽的春天自然会格外的明亮,赶紧打个电话给自己的父亲,明天早点回家,祭祀那些逝去的祖宗,这是一个人寻根的开始,永远没有结束。(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