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照本宣科教师了无生趣教育 |
分类: 教学天地 |
照“本”宣科式课堂了无生趣
一个人,闲来无事,捎上鱼竿,很快来到河边,抛上鱼线,静静地等着鱼儿咬钩,河两岸桃红柳绿,菜花金黄一片,置身其中,难免要思绪万千,也不知怎么搞的,竟然想起了那些课堂上的照本宣科者。
做学生之时,最喜欢的莫过于那些不带课本就进课堂的老师,佩服他们不需要翻书就知道要讲的内容在第几页第几行,而且能够融会贯通,后来呀,自己也做了老师,才明白不下功夫认真吸收消化,似乎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可惜的是,教材几乎没几天就要换一下,那种把一个版本的教材放进脑子里的老师,也随着年龄的增大,愈来愈不愿意下功夫,自然走到了照本宣科者的行列。
说实在话,作为学生的自己,最讨厌的莫过于那些照本宣科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常常是非主要学科,老师常常是非专业人士,也偶尔有一两个主科老师来点照本宣科,这样的课堂,我会莫名其妙的无聊,直觉告诉自己,这样的念书本没有任何价值,嘴里说的不就是那些课本上的吗,更何况,只要上过几年小学,又有几个字不认识,实在不认识,还可以查一查字典。这样的课堂,我常常会玩个尽兴,如果老师严厉一些,可以拿出一本不相干的书或者无限制地想象,直到一堂课白白地浪费掉。
人呐,还真的应该感谢有这样的老师,否则,每一堂课都是围绕老师在转,也不知现在还愿不愿意在电脑前写一些不怎么正规的文章。照本宣科,顾名思义,就是那要讲的内容从头到尾念一遍,至于孩子们懂不懂,那不是老师要考虑的问题,这样的课堂自然会导致教与学严重脱节,还好,本人自学能力强,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竟然能够无师自通,真的应该感谢那些课外的书籍、电视,是它们填补了课堂的短板。
不知什么时候起,孩子们开始有了老师也有的参考书,而且变着戏法出现在各种辅导用书上,也不知这样孩子会不会想我小时候那样了无生趣。也许是人性想通,一些老师上课不允许孩子们拿出这样乱七八糟地书籍来就是很好地证明。我想,这样的方法完全是治标不治本,充其量只不过在强迫孩子听自己搬运参考书而已。
作为语文课,老师要想上好,仅仅把参考书俨然地充斥在课堂上,那是很难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孩子们成长口味。这个时代,注重孩子们听说读写,我觉得更注重欣赏思维力的培养,这需要我们的教育者不断地思考,从而创造一些新的见解,这样的行为才是课堂所需要的。
记得在做教师之前,据说有某个重点学校,学校不允许老师仅仅讲参考书,这位老师想不通,竟然走上了不归路。尽管这样的事儿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了,可是一直提醒自己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维力,努力与时代、与孩子接受的知识结合起来,不至于被孩子们在课堂上抛弃。
其实呀,现在想想,做学生之时,也有一些老先生,他们把参考书上的东西一字不落地抄给孩子,搞得每个学生腰酸背痛,更要命的是还要背下来,结果吃了许多苦,至于效果也未必见佳,还好那样的老师至教了一个月,马上就换了一个开明的老师。一个老师,心中没有教学大纲,只知道灌输一些参考书内容,自然孩子们非常讨厌。
等到我也成了教师,就暗暗发誓,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为此,我在研究课本与教参的基础之上,还注意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至少买那么多的书,这也是其中的原因吧,渐渐地,见识广了,课堂也就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老先生当时还在,他没有放弃那样的教法,没想到考试也愈来愈重视孩子的能力,很明显,他比不上我们这些后辈了,真的应该感谢造物主,让人有岁月的流逝,否则,这样的老师一直把持课堂,不知有多少孩子会丧失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我才不管孩子们手上有什么参考资料,总会以一个个问题为主线,融汇自己的一些见识,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一篇篇课文,竟然大言不惭地宣布,孩子们知道的,我不会在课堂上重复,这样苛刻的要求也催促自己不断地研究,从而挖掘出一个个别样的教学思路,每当一堂课结束,孩子们总喜欢问,下一节课啥时候有,我明白,一个孩子一旦对你学科发生了兴趣,不需要再那么的白费口舌,自然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每当路过教室,看到老师拿着一本书在那儿唾沫横飞搞灌输,我总莫名其妙地在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如此,同时希望这样的照本宣科者,多看看书,长点见识,这比什么都好!
愿照本宣科者愈来愈少,这才是教育走向正规的标志。(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