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伴君如伴虎的那些事儿
标签:
臣子范蠡刘邦文化杂谈 |
分类: 谈天说地 |
说说伴君如伴虎的那些事儿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一定的上下级关系,总会有人说,这个世道,真的伴君如伴虎。言外之意,自己的主子很难伺候,这也不是,那也不行,自己非常地为难。
不知为什么,躺在床上,我不由得数落起来伴君如伴虎的那些事儿,只觉得好玩,很快意地敲击键盘,希望从中得到什么,至于得到什么,有些清晰,更多的是糊涂。
我觉得说这句话的人本身就有问题,他没有把自己的顶头上司当作可以快乐相处的人,而是视作可怕的老虎。如此心态,每天过的日子一定会紧张兮兮的,总感觉有什么灾难会降临自己的头上,难免会想尽办法加以防范,一举一投足,一言一眼神,自己都会琢磨半天,生怕自己有半点差错。这种本能式的防范心态反而增添了自己的世故,难怪一些主子会不放心,总感觉这样的人在自己的背后耍什么心眼。
人与人之间最可怕的就是相互不信任,做主子的老是怕下面的人会给自己添什么乱子,下面的人总在不断地揣摩上司的心思,这样的哑谜式地尴尬关系一直折磨着许许多多有才华的人。我发现主子也是人,他也不可避免地有喜怒哀乐,如果一个人喜形不于色,要么就太老辣了,要么就太虚伪了,持续下去,周围的人也未必喜欢,抵触防范力度会更强。
自古以来,我发现君臣关系最好地状态常常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做主子的,要学会主动向下属请教,敢于交给下级任务,做臣子的,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想想主子的难处,受点委屈没有什么大不了。这个世界上,任何错误的诞生,总要有人负责,这时候,主子不责怪身边的人,他又能怎样。因此,那些优秀的臣子,都不会把自己的荣辱得失当回事,关键是帮助主子解决难题。如果满脑子的就是替主子解决难题,自己再吃多大的苦,主子都会给予回报的。
汉兴之初,天下刚刚初定,刘邦先生跟其他君王一样,都非常害怕自己的卧榻会有他人酣睡。他在楚汉之争之时,面对韩信的封王不合理的要求,自己难免怒火中烧,此时,谋士张良先生就担任了灭火队长。一顿脚上交流,这位无赖皇帝幡然领悟,大喝一声,小子没有出息,做什么代理齐王,就做一个真正的齐王吧。事后躺在床上,主子一定会浑身是汗,感激张良也就在骨子里了。
在汉初名臣之中,我发现张良是最有智慧的人,他跟春秋后期的范蠡一样,能够知进退,懂得主子目前是啥样。人呐,总是会随着自己的权势的改变,看人的眼光也不一样。做主子的,我觉得赵匡胤最真诚,他把自己的心思毫无保留的告诉了下属。“杯酒释兵权”一直是君主处理与有功臣子的典范,可惜的是这样的做法,只有赵匡胤能做,其他人很难去做,杀戮成为开国皇帝坐稳江山的主旋律。张良明白自己的主子登上了九五之君的位置,肯定不会放心下面的有功之人,没有像萧何一样,在朝堂上首鼠两端,而是逍遥的云游四方,纵然没有做一个范蠡式的大富翁,但是总算能够善终。
其实,刘邦还是个不错的君王,只有底下的臣子有了不臣之心,才会派兵剿灭。张良能够活下来,还得感谢自己的主子。明季之时,刘伯温先生也想做张良第二,可惜的是,他的主子是朱元璋,而不是刘邦,纵然躲开君王,可也很难逃脱被杀的命运。朱元璋,一个几乎跟刘邦一样的草根皇帝,他打心眼里的就非常自卑。如果韩信跟他说,带兵不过十万人而已,自己带兵多多益善,相信第二天说不定,韩信的脑袋就会搬家,更何况也没有人愿意跟这样的主子去说。韩信死于妇人之仁,刘伯温倒霉的是没有遇到一个心胸开阔的主子,难怪有人会说,伴君如伴虎呀!
人呐,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相互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建立在自己地位发生变化的基础之上。无论曾经关系怎样的亲如兄弟,一旦自己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不要指望那种信任关系还会稳如泰山。我们需要学会忘记,不要老拿过去说事,那样的结局只能会很糟糕。
范蠡老爷子能够选择脱离政治漩涡,到民间去做生意,几次发财,又几次散财,个中玄机,又有几人能够自如把握?(钱永华

加载中…